“主场外交”助力中国战略能力提升(2)

“主场外交”助力中国战略能力提升(2)

摘要:“主场外交”是在本国的国境之内举行双边或多边的外交活动。这也是对其相对比较宽泛的理解,其形式上可以是双边会晤,也可以是多边峰会;内容上既包含传统的政府间外交,也涉及经济、文化、科技、体育等诸多领域。

十八大以来中国“主场外交”的特点与成就

十八大以来,中国“主场外交”不断增加,呈现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等特点,为中国的战略能力提升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一,“主场外交”数量不断增加,内容日益丰富。十八大以来,中国外交更加积极主动,不仅“主场外交”数量不断增加,内容也日益丰富,形成了年年都有“主场外交”的重头戏。2014年的亚信峰会和APEC领导人峰会,2015年的“9?3”阅兵,2016年的G20杭州峰会,2017年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和厦门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此外还有中非论坛、中拉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中国共产党与世界对话会等。这些多边峰会成为了中国“主场外交”的亮点,使得中国“主场外交”不仅在数量上显著增加,在内容上也是更趋丰富,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科技等诸多领域。

第二,议程设置能力显著增强,中国声音鲜明。全球治理离不开多边合作,限于时间、资源等有限性,每次多边峰会只能集中于几个主要议题进行探讨与合作。如何将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并需要国际合作的议题列为优先议题,这就涉及国家的议程设置能力。通过“主场外交”,中国的议程设置能力显著增强,如2014年APEC峰会,中国将“互联互通”列为三大议题之一,G20杭州峰会中国将“可持续发展”和推进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列为峰会的重要议题。与议程设置能力相应的是,中国声音更加响亮,亚洲新安全观、亚洲命运共同体、互联互通、包容发展等中国声音十分鲜明,影响也更为深远。

第三,积极打造中国“主场外交”品牌,提升规则制定能力。中国不仅积极争取举办APEC峰会、G20峰会、金砖峰会等重要的多边峰会,还积极打造博鳌亚洲论坛、世界互联网大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等中国“主场外交”的品牌,提升中国对国际规则的制定能力。通过打造中国的“主场外交”品牌,中国的“主场外交”可以经久不衰,国际影响也能持续增强。

第四,“主场外交”身兼数职,峰会外交、双边外交、多边外交不断结合。中国充分利用每一次“主场外交”的机会,积极开展双边外交、多边外交,不断加强与相关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沟通。如G20杭州峰会期间,中国不仅积极协调多边峰会,还利用峰会契机举行了中美元首会晤并达成了一系列重要共识,金砖领导人举行了非正式会晤。此外,中国民间组织国际交流促进会和中国联合国协会共同举办了二十国集团民间社会(C20)会议、商务部举办了二十国集团贸易部长会议,使得主场外交声势更加浩大。每次“主场外交”也并非只是政府外交,工商峰会、青年峰会等一系列配套活动也同时举行,使得“主场外交”真正形成多领域、多层次、多主体的立体式外交,影响更加广泛,效果更加明显。

通过这些“主场外交”的举办,中国外交取得了一系列成就。一是中国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每次重大的“主场外交”,来华参会国家的数量与规格都蔚为壮观。中国理念也借此频频传播,亚洲新安全观、可持续发展观、网络命运共同体不断走出国门。二是战略能力大幅提升。利用“主场外交”的便利,中国在议程设置上主动发力,将国际关注和中国关切相结合,国际利益和中国利益相协调,不断贡献全球治理的中国智慧。三是国际地位也稳步提升。中国所倡导的理念或方案都是自身经验的总结,希望促进共同发展,在“主场外交”中积极进行传播,以此发挥“主场外交”的主导和引领作用,[5]进而增强中国在国际机制中的作用,提升中国的国际地位。

中国“主场外交”发展的建议

为了进一步做好“主场外交”,充分发挥“主场外交”助力中国战略能力提升的作用,中国的“主场外交”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加强对“主场外交”的顶层设计,注重长远规划和谋篇布局。随着中国由地区大国向世界强国转变,中国与世界的互动更加频繁,外交工作也更加千头万绪。尽管“主场外交”是中国外交工作的重头戏,但“主场外交”并非多多益善,而是需要有针对性地做好“主场外交”,这就需要加强“主场外交”的顶层设计。围绕未来中长期中国外交的主要任务,加强对“主场外交”的谋篇布局。展望未来5—10年的中国外交,从区域来看,周边外交无疑依然具有首要地位,从问题领域来看,经济领域依然是希望所在。因而“主场外交”要围绕这两点,积极举办相关的“主场外交”和打造固定的“主场外交”品牌。

二是“主场外交”要以增强战略能力为重要目标。“主场外交”绝不是请客吃饭热闹一下就行,而是要服务于中国战略能力的提升。中国战略能力的提升需要加强议程设置能力、机制创设能力、理念转化能力。这就需要发挥“主场外交”的作用,促进中国战略能力的提升,推动中国智慧、中国理念、中国方案造福世界,促进中国和世界的合作共赢。

三是增强“主场外交”的机制化建设。“主场外交”的机制化建设有利于减少办会成本,通过多次重复利用办会设施,探索和总结办会经验,加强外交部、中联部、商务部等部门在“主场外交”上的协调,可以更加充分地利用“主场外交”的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主场外交”的机制化建设有利于打造中国的“主场外交”品牌,也有利于积累办会经验、提高办会效果、培养外交外事人才。

四是注重“主场外交”的整体性,加强公私合作。“主场外交”是“大外交”而不是“小外交”,一些重要的“主场外交”甚至是全国上下一盘棋,多层级、多领域、多主体共同参与。这就需要加强“主场外交”的整体统筹,积极调动社会资源参与“主场外交”的辅助性工作,也有利于培养中国公民更多的国际意识。由于“主场外交”的复杂性,且不能只有政府部门和官员参加,一些企业和社会团体也发挥积极作用,因而可以尝试一些公私合作,将“主场外交”的一些边缘性、辅助性工作在政府部门的指导下交由社会力量承办。

五是注重中国理念与多元文化的对接。“主场外交”虽然能方便中国理念的提出和传播,但一味地宣扬中国理念和中国方案则有可能会导致曲高和寡,毕竟其他国家来中国参会是为利益、发展、共识而来。因而中国在“主场外交”的主题设定、议程设置、理念引导等多方面要注意中国理念与他国诉求的对接,要注重多元文化的互学互鉴、要促进中国利益与国际利益的协调。

【本文系北京对外交流与外事管理研究基地项目:“‘大外交’时代首都‘主场外交’的公私合作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凌胜利 外交学院国际安全研究中心秘书长,副教授)

[1] 陈东晓:《中国的“主场外交”:机遇、挑战和任务》,载《国际问题研究》,2014年第5期,第5-6页。

[2] 叶自成:《中国大外交:格局、利益和环境的变化》,载《国际展望》,2009年第1期,第14页。

[3] 张颖:《办好“主场外交”尽显中国魅力》,载《前线》,2014年第5期,第32-34页。

[4] 《“主场外交”成中国重要发声平台1年8场成绩如何?》,2015-3-28.http://politics.people.com.cn/n/2015/0328/c1001-26763868.html.

[5] 《杨洁篪就二十国集团领导人杭州峰会接受媒体采访》,2016-9-7. http://news.xinhuanet.com/world/2016-09/07/c_129272028.htm

责任编辑:董洁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