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朴民:《孙子兵法》与兵家智慧(8)

摘要:《孙子兵法》是一本什么样的书?从中我们又能学习到什么?它所蕴含的哲学智慧对现今社会有何启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教授、《孙子兵法》权威研究专家黄朴民为您一一揭晓答案。

这从侧面说明突出重点是对的,一个高明的军事家,最怕的是不分主次轻重,主从缓急,眉毛胡子一起抓,导致芝麻捡不着,西瓜也丢了,最好的结果也就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所以,许多事情最忌讳全盘通吃,一点好处都不留。蒋介石的失败,除了其非正义因素以外,一个很重要的错误就是他一开始就对各个解放区全面进攻,虽然他是400多万兵力,我方只有100多万,但是一铺开就不行了,全面进攻就意味东北要打,西北要打,山东要打,华中要打,就成了撒胡椒面了。共产党战术运用恰当,机动灵活地调动你,最后让你顾此失彼。1947年,蒋介石发现全面进攻不行了,改成重点进攻,可是最佳的战略时期已经失去了。

有一首歌的叫《有一种爱叫放手》,我说这首歌符合《孙子兵法》的精神。放手了,人家就不干了,就黏糊上来了,放手结果会赢得牵手。还有首歌是苏芮的《牵手》,旋律很优美,但是,从《孙子兵法》的道理上讲,它是有思维误区的,老牵手就厌倦、疲乏了,审美疲劳就产生了。所以,我会动员自己的夫人多去跳街舞,不要天天在一个房间里面,大眼看小眼。所以,放手赢得牵手,牵手导致分手,这就是生活的辩证法,这就是《孙子兵法》。

(四)势和节的关系

势和节的关系,创造有利态势,但是还要一个节。节是什么?控制点、停损点,也就是一个度的问题。我认为,《孙子兵法》最了不起的地方就是对“度”的强调。无论是力量与谋略之间关系的平衡,还是利弊关系的分析,还是全和偏的选择,关键就在于度,如何把捏这个度。孙子讲到要把握“度”,好多英雄、好多伟人走了末路,就是因为许多事情走过头了一步。汉武帝打匈奴完全是对的,可是五次战役之后,匈奴已经南逃,就没必要打了,但他还是派李广利继续打,最后打得海内虚耗,户口减半。所以,许多事情就是没掌握“度”,使事物走向了反面。孙子强调既要发挥自己的优势,也要适可而止,把握一定的分寸。

过犹不及,真理往前跨一步就是谬误。《孙子兵法》:“必死可杀,必生可虏,忿速可侮,廉洁可辱,爱民可烦。”本来这些都是好的品德,“必死”就是视死如归,英勇杀敌,不怕牺牲;“必生”就是善于保全自己,战争的目的就是保全自己,消灭敌人;“愤忿”是同仇敌忾,满怀仇恨;“廉洁”就是廉洁奉公;“爱民”就是爱民如子。而孙子认为这恰恰就是军队失败、将领被杀的五种重要因素。孙子就看到前面有个“必”字,做过头了,太冒险了,在战场上反而会送死;有必生的想法,往往被俘掳;假如很容易动怒,就很容易被激怒,战斗力瘫痪;太廉洁,爱面子,就容易被造谣;爱民是好的,但是不分场合的无原则的爱,还是爱民吗?

刘备就是一个典型,刘备原来替刘表守新野。后来,曹军南下,刘表死掉了,刘表的儿子投降了,刘备就往湖北江陵撤退。老百姓听说刘备要走,都跟刘备说了,我们要跟着你一起走。刘备说好吧,带着大家一起走。老百姓跟军队一起行动,现场就乱套了,人们左手一只鸡,右手一只羊,胸前抱个大娃娃,走5里路就要休息了,一天才走20里路。曹操听说刘备往江陵撤退,留下步兵,带着骑兵昼夜兼程,一天走200里,在当阳长坂坡追上了刘备。这一仗打得刘备溃不成军、一败涂地,刘备最后带着几十个人逃了出来。中国人真的是有本事的,总是丧事能当喜事办。不但今天是这样,过去也是这样的。你看,刘备明明打了败仗,但是感觉像是打了胜仗一样。赵子龙一身是胆,在曹军中七进七出;张飞在长坂坡大喝一声,吓死夏侯杰。不过,这场仗刘备打败了是事实,刘阿斗如果没有赵子龙舍命救出来,就死在战场上了,刘备的孙夫人和糜夫人也死在这场战争里了。你说老百姓好了吗?老百姓不跑不会死,或者死得会少得多,跑到战场上刀剑无情,刘备连他自己的夫人都保护不了,他能保护的了普通老百姓吗?所以,在这件事上,表面上刘备是爱民,实际上害了民。所以,《孙子兵法》看问题为什么深,就在这些地方,《孙子兵法》让我们换一个角度去分析探讨,这对我们是很有帮助的。

责任编辑:潘攀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