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惟敏:演变中的中国建筑与城市

摘要:城市建设非常复杂,它带有功能性特征、民生理性推理的特征,同时也带有非常深厚的文化特征,没有前车可鉴,需要进行创造性的建设。庄教授从城市建筑规划着眼,谈了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城市必须要有“背景”,不能每个建筑都成为标志性建筑,这就是“图底关系”;二是自然环境的保护;三是城市建筑规划的延续性。

QQ截图20170927154620

庄惟敏 清华大学建筑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点击观看视频

很多人都知道《TIME》(《时代》周刊),邓小平同志曾经上过这个杂志的封面。大家知道,上《时代》周刊封面,也是要有说法的。1992年邓小平同志南巡,当时《时代》周刊把他作为封面人物,为什么?就是因为拥有13亿人口的大国要揭开城市建设新篇章,全世界瞩目。从这个角度来讲,这件事非常重要,所以《时代》周刊》把他作为封面人物。但《时代》周刊在做广告的时候,旁边加了一句话,叫“It is a good time”,邓小平同志说的是“我们赶上了最好的时代”。我们开始了城镇化建设的新篇章,从珠三角开始,中国的城镇化建设打开了。后来又继续开发长三角,再后来是京津冀,现在是全面城镇化建设,就走到了今天这个局面。

香港的铜锣湾曾经是一个让我们很纠结的地方,它融合了最发达的城市建设,也融合了最底层的棚户区,它既有现代的西方文化,又有传统的中国文化,是传统与现代相碰撞、相融合的地方,我在这里面用了两个词:一个叫“复杂性”,一个叫“矛盾性”。为了解释这个词,我引用狄更斯一首诗,这首诗很多人都读过,翻译成中文是:“这是一个最好的时代,这是一个最坏的时代;这是一个智慧的年代,这是一个愚蠢的年代;这是一个光明的季节,这是一个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之春,这是失望之冬;人们面前应有尽有,人们面前一无所有。”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高丽萍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