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宗一:《牡丹亭》的历史地位及影响力(3)

摘要:作为经典中的经典,《牡丹亭》这本传奇剧不但轰动了当时的文坛和剧坛,而且对今天的我们来说也有着不可取代的认识价值和审美享受价值。《牡丹亭》通过对杜丽娘和柳梦梅生死离合的爱情故事的描写,反映了当时人们追求个人幸福、呼唤个性解放、反对封建制度的浪漫主义理想,同时表达了汤显祖粉碎宋明理学枷锁、向往理想生活的朦胧愿望。

汤显祖曾说:“第云理之所必无,安知情之所必有邪?”这句话的大意是:只是一味强调(杜丽娘死而复生与柳梦梅结合的事)从理的角度看一定没有,又怎么知道从情的角度看一定存在呢?这句话道明了情理间的关系,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汤显祖虽然不是哲学家却有哲学家的思考,通过反问阐明自身观点:理上说不通,情上未必不存在。把握住“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这个关键,我们不难发现,正是由于杜丽娘对自由意志的执着追求,她才会去寻梦。梦在哪里?梦是寻不到的。于是她因情而病,感病而死。表面上看,杜丽娘的死因是太过痴情,得了一种莫名其妙的相思病,但一旦进一步追索,我们就会明白这是一种和自由意志绝对对立的理学戗害的结果,她实际上是被恐怖的旧礼教、旧道德,拘谨、扼杀、迫害而死的。人虽死,可是爱和青春是不灭的,汤显祖笔头一转,活的生命就复立在本不存在的幽灵之上了,于是有了后来的幽媾,人鬼之间实现了爱的结合。这是一种不为人间所有,而又为人们普遍渴望的结合。再后来杜丽娘死而复生,在现实世界中遭到其父杜宝的反对,经历种种磨难之后,才收获与刘梦梅的大团圆结局。

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惊梦、幽媾、回生这些关目都属于艺术虚构的范畴,现实中是不可能存在的,但它们确实是从现实生活中生发出来的。因此我们说,《牡丹亭》现实生活的一种虚拟一种隐喻,是现实生活的象征,也是现实生活中人们的一种呼唤的反映

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在剧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男主人公柳梦梅的一句唱词,给我们看到了最好的阐释。《冥誓》里有一支曲子叫《太师引》,其中柳梦梅是这样唱的:“叹书生何幸遇仙提揭,比人间更志诚亲切”,短短十几个字将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区别说明的格外清楚。“叹书生何幸遇仙提揭”,书生刘梦梅叹息自己何其幸运,遇到了像仙女一般漂亮的女孩子杜丽娘并得到她的提携眷顾。“比人间更志诚亲切”,这是刘梦梅发自内心深处的一种感叹,言外之意是他在虚拟的世界中实现了梦想,得到了在现实人生中绝对没有的东西。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当时现实世界的残酷,而与之相较的理想世界又是多么美好。唯有化为一缕幽魂进入到幻想中的世界,杜丽娘才能够挣脱一切封建道德的束缚,心灵自由给青春带来的誓言才得以兑现。只有在梦中世界,刘梦梅才能与情人自由地结合,才能真正挣脱他精神的镣铐,在弥漫着理学意识形态的氛围里把自己的理想得到合理的实现。这是汤显祖对被理学的意识形态束缚、困扰着的现实存在的一种否定。

可以说,《牡丹亭》是最早的“我的青春我做主”,“我的婚姻我做主”,“我的幸福我做主”。通过《牡丹亭》,我们清晰地看到了剧诗作者汤显祖用自己奇丽的想象在艺术的浩瀚天空里伸展飞翔的翅膀,也看到了他渴望这种美好的理想可以在现实生活中得到真正实现的愿望。透过这部传奇剧,作者能向今天的我们传递些什么呢?人需要有理想,有一种执着追求理想的精神,除此以外,还需要不断追求理想的热情。理想、执着、热情,像追求爱情生活一样,这些是我们做任何事都不可或缺的重要品性。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