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位专家学者深入解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3)

五位专家学者深入解读“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3)

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

主持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目标很宏大也很振奋人心,十九大报告对此提出哪些战略举措?

王东京:十九大报告就如何用新发展理念引领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出了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加快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形成全面开放新格局等六大战略举措。落实这六大战略举措,我认为应抓住三个重点: 坚持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以创新发展为动力,坚持以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为核心。

主持人:我们应当做好哪些具体工作?

王一鸣:根据十九大报告精神,我认为,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重点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

必须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主攻方向,显著增强我国经济质量优势。实体经济是富民之基、强国之本。中国从低收入国家变成中等收入国家,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靠的是实体经济,今后要跨越高收入国家门槛也只能和必须依靠实体经济。要加快建设制造强国,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促进我国产业迈向全球价值链中高端,培育若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增强产业竞争力,做实做强做优实体经济。

必须坚持质量第一、效益优化,把提高供给体系质量作为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主攻方向。加快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以处置僵尸企业为突破口,建立市场化法治化退出通道,解决“退不出、死不了”的问题,真正实现市场出清。加快形成产业升级机制,以资产重组、资本整合、产业融合为路径,推动企业兼并重组,推进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促进制造业和服务业融合、农业“接二连三”、传统产业嫁接新技术新模式,真正实现产业升级换代。通过优化存量资源配置,扩大优质增量供给,不断提高供给体系质量。

必须推动经济发展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加快三大变革,关键是要转向创新驱动发展,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是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支撑。要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推进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现代工程技术、颠覆性技术创新,在更多领域跻身世界领先行列。从国际比较看,我国要素生产率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提升潜力和空间很大,关键在于深化改革。要深化产权制度改革,强化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加大科技创新的产权激励力度。加快要素市场改革,促进形成市场化价格形成机制。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创造各类企业平等竞争的环境。

必须着力加快建设实体经济、科技创新、现代金融、人力资源协同发展的产业体系。要支持传统产业优化升级,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瞄准国际标杆,持续提高产品和服务的质量水平、质量层次和品牌影响力,推动我国产业价值链从低端向中高端延伸,形成高质量供给体系。提高金融为实体经济服务的效率和水平,优化融资结构体系,打造适应实体经济发展的金融链,推动存量资产重组,为新兴产业提供金融支持,做好中长期资金供给的制度安排。培养造就一大批具有国际水平的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青年科技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建设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

必须着力构建市场机制有效、微观主体有活力、宏观调控有度的经济体制。要完善各类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国有资本授权经营体制,加快国有经济布局优化、结构调整、战略性重组,推动国有资本做强做优做大。深化国有企业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清理废除妨碍统一市场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支持民营企业发展,激发各类市场主体活力。创新和完善宏观调控,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健全财政、货币、产业、区域等经济政策协调机制。

新发展理念贯穿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之中

主持人:十九大报告将“贯彻新发展理念”放在“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之前,其中有何深意?

陈剑: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就要求我们不能再以过去的旧思维、旧理念来指导经济建设和发展,而应当贯彻新发展理念。

现代化经济体系是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的经济发展方式,是以发展成果共享为目标的经济体系。新发展理念是以经济质量和效益为主线的,而非过去强调的速度和规模。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结构失衡问题日益突出,应当把工作的重点放在结构上,用改革的办法推动结构调整。让新发展理念贯穿于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之中,是遵循事物发展演进的客观规律,是符合马克思主义发展观逻辑的根本所在。

主持人:怎么理解新发展理念的重要性?

王东京:现代化经济体系与传统经济体系不同。两者的区别,就在于是否符合新发展理念。符合新发展理念的经济体系是现代化经济体系,否则就是传统的经济体系。

十九大报告强调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要贯彻新发展理念,是在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建设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的科学论断。新中国成立后的一个时期,为了迅速建立工业体系,过度强调发展重工业,结果导致农、轻、重比例失调;为了超英赶美,在处理积累与消费的关系上重生产轻生活,没有把发展生产同改善人民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出现这样的问题,既有历史的客观原因,也有经济建设指导思想上的失误。上世纪80年代初,理论界开展了社会主义生产目的大讨论。作为这次大讨论的成果,党的十二大报告将“一要吃饭,二要建设”确定为我国经济工作的基本原则。此后,积累与消费以及农、轻、重的比例关系得到了逐步调整。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成就举世瞩目。2010年中国经济总量已超过日本,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中国人民也实现了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历史跨越。但经济仍存在一些问题:从发展驱动看,主要是靠投资、出口拉动,创新不足;从供给侧看,供给效率和质量不高,结构性矛盾突出;从生态环境看,以牺牲资源环境为代价追求增长的现象在各地不同程度地存在;从国际收支看,进出口长期失衡,对外依存度偏高;从财富分配看,不同地区、不同群体的收入存在较大差距,基尼系数偏高。

针对上面这些问题,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发展理念。而且强调五大新发展理念是今后我国发展思路、发展方向、发展着力点的集中体现,也是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国发展经验的集中体现,反映出我们党对我国发展规律的新认识。

责任编辑:郭浩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