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推进创新创业,要从三个层面做好工作。
从政府层面来说,亟待对高等学校进行政策性引导,加快催生一批特色鲜明的应用技术型大学。对许多地方高校而言,应用型转型和推进创新创业是一个事物的两个方面,它们相辅相成,转型需要创新,创新在转型中升华。2015年10月,教育部、发改委、财政部联合出台《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明确类型定位和转型路径,并首批批准了100所高校先试先行,但转型实施到批量产出符合社会需求的新型技术型人才还有一个较长的过程,需要政府着力培育。
从高校层面来看,重点在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在这个系统工程中,除了专业和课程体系的变革外,师资队伍建设尤其需要补短板,针对现有教师理论知识丰富而实践应用能力不够的状况,大力培养“双师型”教师,特别是地方院校,让“双师型”教师成为培养“双创”人才的一支生力军;在教学方法上推进问题导向式教学,以及翻转课堂、网络课堂的应用,鼓励边学边做,在系统学习中运用好碎片式学习等新形式;以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主动服务区域,服务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为突破口,加快融入区域经济社会。
从大学生来说,主要是创新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的养成。一要强化创新思维训练。大学生不是都要在大学期间开办公司,但大学生肯定不能只是埋头读几本理论书籍,考几门功课,拿个学位证就满足了,而是要在求学的道路上努力求新,形成不断开拓、不断追求、推陈出新的“理念”与“精神”。二要形成“学中做”“做中学”的长效机制。有创新创业经历的大学生往往具有脚踏实地、吃苦耐劳的精神以及不怕失败、勇于尝试的毅力,他们也更知道需要学什么,同时,具有创新创业经验和技能之后就会大胆地接触新事物,敢于在新的产业端去搏击,挖掘项目,创办实体,创业能力得到巨大提升,这正是包括制造业、服务业等在内的既需要奉献精神也需要技术能力的行业所欢迎的。
总之,相对于传统人才培养模式以知识体系为核心、高校供给什么社会接受什么而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以问题导向为牵引、能力体系为核心,从实践到理论再到实践,高校供给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是当前高校人才培养“产能过剩”破解的有效途径。
(作者:刘国权,系湖南商学院副院长、教授)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