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洪向华: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内涵(2)

一、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一)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

2012年11月,习近平同志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深情地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在2013年3月17日闭幕的第十二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他进一步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主要是针对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我国积贫积弱的状况而提出的。中国梦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基础。近代以来,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是在中国遭受世界列强侵略而不能自保的历史背景下形成的。直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以后,中国革命的面貌才为之一新,中国人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中由此翻开了崭新一页。经过28年坚苦卓绝的斗争,中国共产党领导各族人民赢得了革命胜利,于1949年建立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人们梦寐以求的民族伟大复兴带来了希望。从此,中国共产党人开始启动了实现中国梦的历史车轮。从1840年到1949年,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独立解放和求富求强,中国社会各阶级阶层在不同时期提出了各自的梦想,并为之进行了不屈不挠的顽强奋斗。洋务运动、戊戌变法、辛亥革命等,由于种种历史局限性都未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那么,在历史关头,中国向何处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何时才能实现?一个梦想的破灭,往往意味着另一个梦想的开启。当资产阶级建立民主共和的梦想走向破灭的时候,中国工人阶级的梦想就开始萌生了。中国工人阶级的梦想集中体现在工人阶级先锋队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中国共产党的治国理念之中。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梦想,需要有新的社会力量和先进的理论指引。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终究要落到中国共产党的肩上,中国共产党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保证。中国共产党自诞生之日起,就肩负起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在成立伊始,就紧紧抓住国家独立、人民解放这一时代诉求,经过艰辛探索,走出了一条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正确的革命道路,终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中推翻了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的反动统治,实现了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社会主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实现了百余年来民族夙愿,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社会发展方向,从而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展示了美好前景和坚实的政治基础。

改革开放近40年来的伟大实践中,中国共产党开创、推进、坚持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迎来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2002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明确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中国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实现了从温饱向小康的历史性飞跃,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了深厚的物质基础。2007年,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进一步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的更高要求,勾画了更加清晰完整的宏伟蓝图。党的十八大认真总结了十六大以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取得的巨大成就,深刻分析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指出要在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基础上努力实现新的要求,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在更高的发展基础上继续推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征程。当前,我国经济建设取得重大成就,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在世界主要国家中名列前茅,国内生产总值稳居世界第二,民主政治和谐社会文化强国的进程不断向前推进。

(二)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一经提出,就在国人心中产生了强大的号召力和感召力,引起了强烈的共鸣和一致心声。2012年11月29日,习近平同志深情阐述民族复兴的中国梦,他指出,这个梦想,凝聚了几代中国人的夙愿,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是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期盼。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和命运都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在这段话中,“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抓住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这个最大公约数。“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蕴含着国家、民族、个人之间的“三好”逻辑,体现了国家梦、民族梦、个人梦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

二、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一)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提出,“坚持不忘初心、继续前进,就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四个自信”的表述自此应运而生。“四个自信”,即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其中,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三项曾在2012年11月由时任中共中央总书记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作为“三个自信”提出。“三个自信”的提出明确了党和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坚定信念。“四个自信”与“三个自信”相比增加了文化自信,体现了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中文化的重要性。“四个自信”也因此成为“三个自信”的坚实基础和持续保障。

道路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从鸦片战争开始,“灾难深重、国运衰微”的烙印就打在了中国近代历史上。此后的一系列变革与革命尽管给中国带来了各种各样的理念,但在一番热闹之后,历史依然徘徊于泥淖。走什么路、举什么旗,仍然是困扰中国人民的重要难题。社会主义道路成为共产党人要坚持的奋斗目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在这期间,中国取得了巨大成就,也走了不必要的弯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从“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问题出发,否定封闭僵化的老路和资产阶级自由化的邪路,走出了一条改革开放的正确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以党的基本路线作为国家的生命线、人民的幸福线,不断推进“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使中华民族迎来了伟大复兴的光明前景。可以看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承载着几代中国人民的理想与探索,而且凝聚着亿万人的奋斗与牺牲。历史和现实都有力地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根本力量。

理论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力量。理论源于实践又高于实践,并用来指导实践。社会主义革命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武器,它虽然诞生于19世纪德国,但在经过各国革命实践后被证明也适用于东方落后民族,因此中国革命事业据此找到了出路。中国共产党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自身的指导理论绝不动摇,这实质上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在理论上的极大自信。马克思主义虽开辟了通往真理的道路,但没有终结真理,它提供的是方法而不是教条。改革开放30多年来,中国共产党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从理论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时俱进的产物。这一产物适应中国的新情况,指引着中华民族向更加美好的未来前进。

制度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保障力量。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和团结各族人民完成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的制度基础。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又团结带领各族人民,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包括根本层面政治制度、基本层面政治制度、具体层面的制度以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有了这些良好的制度设计,社会主义各项事业才得以平稳运行。当然,制度设计不可能一劳永逸,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制度也会日益进步与完善,进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根本保障力量。

文化自信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文化自信的力量源自拥有五千多年历史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从历史上看,中华文明延续千年从未中断,积淀了中华民族最核心的精神内涵,对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此外,革命文化是中国人民在特定历史时期,在长期革命的实践中形成的。在不同革命时期,培育了不同的革命文化,例如苏区精神、井冈山精神、长征精神、西柏坡精神等。这些文化激励着中国革命事业的进步,是保障中国革命胜利的精神支撑。最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立足当代,以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为核心,是当代中国的新文化。它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基础,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开放为核心的时代精神,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的全面繁荣与发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撑。

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力量源泉是民族的自信心。习近平同志提出了“四个自信”,第一次将坚持文化自信与坚持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并置,“四个自信”的提出是中国共产党在治国理政上的理念创新,这对中国共产党在新时期坚定自身的信念,创造美好的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二)道路决定命运

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指出,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是党和人民历尽千辛万苦、付出巨大代价取得的根本成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既是我们必须不断推进的伟大事业,又是我们开辟未来的根本保证。

一个国家实行什么样的主义、走什么样的路,关键要看这个主义、这条道路能否解决这个国家面临的历史性课题。近代中国曾面临两大历史任务,一是争取民族独立、人民解放,二是实现国家富强、人民富裕。自鸦片战争之后,中国的有识之士开始开眼看世界,喊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随后各个阶级开始了救亡图存之路。洋务派发起了“自强”“求富”的洋务运动;“太平天国”农民起义运动坚持斗争十四年,席卷大半个中国,沉重打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并提出了要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资产阶级改良派发起了声势浩大的戊戌维新运动,主张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资产阶级革命派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建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但是它们都以失败而告终,都没能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都没有使古老的中国走上独立、富强之路。历史的重担便必然的落在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的身上。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历经大革命、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经过二十八年的艰苦奋斗,带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结束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形态,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完成了近代中国的第一项历史重任。建国之初,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找到了一条全新的社会主义革命道路,在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实现了中国历史上最伟大最深刻的社会变革。社会主义制度确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带领中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在这个过程中,我们既学习苏联,也提出“以苏为鉴”,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我们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当然也有曲折和失误。习近平同志曾经指出,不能用改革开放的后三十年来否定前三十年,也不能用改革开放前三十年去否定后三十年。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中取得的独创性理论成果和巨大成就,为新的历史时期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提供了宝贵经验、理论准备和物质基础。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我们党恢复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做出了把党和国家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之后,党认真地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的经验,结合本国的国情,把握时代发展的大势,凝聚全党全国人民的智慧,终于开辟出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此,中华民族大踏步赶上时代潮流,迎来大发展大繁荣的历史新时期。90多年来,我们党紧紧依靠人民,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独立自主走自己的路,历经千辛万苦,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终于找到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伟大的中国梦展现出光明前景。中国人民、中华民族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接近梦想。

道路问题是关系党的事业兴衰成败第一位的问题,道路就是党的生命,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来之不易,我们既不能走封闭僵化的老路,也不能走改旗易帜的邪路。我们要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完成“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习近平同志指出“方向决定道路,道路决定命运”的意义,既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既是中国的,又是世界的。艰辛探索发掘的道路彰显的不仅是自信,而且是改造现实、开拓未来的勇气和动能。只有通过历史发展的脉络,才能真正明白道路的意义,也只有通过发展的现实,才能真正明白道路的力量。没有历史以及历史产生的道路,哪有现实以及解决现实问题的勇气和从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不仅使具有5000多年文明历史的中华民族全面迈向现代化,而且使具有500年历史的社会主义主张在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生根发芽,生生不息。

责任编辑:吴自强校对:张凌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