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洪向华:习近平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科学内涵(5)

八、由人化文,以文化人——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一)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

2015年2月28日,习近平同志在北京会见第四届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先进代表,并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国家有力量。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物质财富要极大丰富,精神财富也要极大丰富。“三个有”的精辟论断,生动而深刻地阐释了精神文明对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所具有的重要意义,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精神文明建设的高度重视,把我们党对精神文明建设的认识提升到新高度。

人无精神不立,国无精神不兴。一个国家要实现奋斗目标,既要不断地丰富物质财富,也要不断地丰富精神财富;一个民族要实现复兴,既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习近平同志形象地指出,当高楼大厦在我国大地上遍地林立时,中华民族精神的大厦也应该巍然耸立。

推动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要以辩证的、全面的、平衡的观点正确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一方面,物质文明对精神文明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精神文明反过来也会促进物质文明,两者是相辅相成的。要抓好理想信念建设,要抓好核心价值观培育,要抓好社会风气塑造,形成良好的道德风尚。精神文明建设贵在持之以恒,贵在常做常新。

(二)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同志特别重视文化自信,在“四个自信”中尤其强调文化自信。文化何以能自信?习近平同志指出,“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无论哪一个国家、哪一个民族,如果不珍惜自己的思想文化,丢掉了思想文化这个灵魂,这个国家、这个民族是立不起来的”;他指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他还指出,“只有坚持从历史走向未来,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我们才能做好今天的事业”,“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文化自信”何以能?因为,我们有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它能“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是我们最深厚的文化软实力,是我们文化发展的母体,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沉的精神追求。诸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精忠报国”的爱国情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舍生取义”的牺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创新思想,“扶危济困”的公德意识,“国而忘家,公而忘私”的价值理念等,一直是中华民族奋发进取的精神动力。“天人合一”“天下为公”的社会理想,“以人为本”“民惟邦本”的治国理念,“载舟覆舟”“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止戈为武”“协和万邦”的和平思想,“与人为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处世之道,“儒法并用”“德刑相辅”的治理思想,“和为贵”“和而不同”的东方智慧,一直是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思想渊源。这些千百年传承的理念已浸润于每个国人心中,成为日用而不觉的价值观,构成中国人的独特精神世界。正如习近平同志所说,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体现着中华民族世世代代在生产生活中形成和传承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其中最核心的内容已经成为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这些最基本的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逐渐形成的有别于其他民族的独特标识”。

我们的文化自信,不仅来自于文化的积淀、传承与创新、发展,更来自于当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蓬勃生机,来自于实现中国梦的光明前景。改革开放近40年来,我们创造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国家兴旺,文化必然兴盛,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把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中华文化正迎来一个繁荣发展的黄金期。

九、民生连着民心,民心凝聚民力——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

(一)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

“我们的人民热爱生活,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2012年11月15日,习近平同志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的这段讲话,朴实亲切、饱含深情,温暖了亿万人的心。

向往就是因热爱、羡慕某种事物或境界而希望得到或达到。一个人只要心中有向往,就会多一分追求、多一分希望,就会在前进路上感受到阳光般的温暖、拥有信心的力量。“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这一充满深情、质朴真诚的话语,昭示了中国共产党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追求,体现了习近平同志念兹在兹的爱民情怀。这既是习近平同志对全党同志的谆谆告诫,也是我们党对全国人民的庄严承诺。我们党是以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根本宗旨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为了人民,党的全部使命和责任就是为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奋斗。

回顾党的历史,96年来党领导革命、建设和改革所做的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让人民群众生活得更美好。党的七大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写进党章总纲。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我们党一开始就把保障人民生活当作“头等大事”。可以说,让全体人民过上美好生活贯穿着党领导革命、建设、改革事业的全过程。正是由于我们党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才形成了与人民群众融洽的鱼水关系、牢固的血肉关系。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迁,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习近平同志强调,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是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二)民生工作要一诺千金,不要狗熊掰棒子

2015年3月9日,习近平同志在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吉林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扎实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他说,民生工作面广量大,具有稳定性、连续性、累积性等特点。要有坚持不懈的韧劲,一件接着一件办,不要贪多嚼不烂,不要狗熊掰棒子,眼大肚子小。要发扬钉钉子精神,不能虎头蛇尾。我们要一诺千金,说到就要说到。务求扎实,开空头支票不行,要同经济发展阶段相匹配,既要积极作为,又要量力而为。

民生是我们一切事业的出发点和立足点,也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最根本目的。民生工作的成效更是判断执政党与广大百姓是否有真感情的“试金石”。只有扎实推进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让发展红利反映在老百姓身上,使发展成果惠及最广大人民群众,发展才会有动力,发展也才有意义,也才能以此激发民众中蕴含的积极性和创造力,进而为全面深化改革注入强劲动力。

同时也要看到,做好民生工作不是一件容易事。民生是一个复杂的、连续的、动态的系统,大到群众的教育就业,小到群众的吃喝拉撒,都在民生范畴之内,工作面广量大,绝对不是喊喊口号就能实现,必须在实践中不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竭尽全力化解民忧、为民谋利。

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

(一)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

2013年5月24日,习近平同志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六次集体学习时提出“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的重要思想。这一观点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关系。自然界是人类社会产生、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人类则可以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有目的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人与自然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整体,对自然界不能只讲索取不讲投入、只讲利用不讲建设。生态可载文明之舟,亦可覆舟。古今中外,这方面的事例很多。恩格斯对此曾深刻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报复。

习近平同志也明确指出,你善待环境,环境是友好的;你污染环境,环境总有一天会翻脸,会毫不留情地报复你。这是自然界的规律,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人类文明要想继续向前推进持续发展,就必须要正确处理好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八大以后,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加快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建设美丽中国,走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习近平同志多次强调,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这生动形象表明了良好生态环境巨大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深刻阐明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辩证关系,科学破解了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两难”悖论,充分体现了我们党对自然规律、经济社会发展规律认识的深化,是对我们党发展理念的又一次重要提升。

“两山”重要思想体现了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统一论。这一重要思想回答了绿水青山为什么说就是金山银山、能不能成为金山银山的问题。习近平同志强调,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人的命脉在田,田的命脉在水,水的命脉在山,山的命脉在土,土的命脉在树。生态环境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已成为一个国家和地区综合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

十一、同舟共济谋共赢——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不能身体已进入21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

2013年3月23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的演讲中指出,要跟上时代前进步伐,就不能身体已进入二十一世纪,而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停留在殖民扩张的旧时代里,停留在冷战思维、零和博弈老框框内。用“身体”和“脑袋”比喻,指一些国家奉行的过时的、陈旧的、不合时宜的冷战思维、零和博弈思维。此后,他还在很多场合多次提及这个重要思想。

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界经济复苏乏力、局部冲突和动荡频发、全球性问题加剧的外部环境,习近平同志提出,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各国和各国人民应该共同享受尊严、共同享受发展成果、共同享受安全保障。要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发展道路的权利,反对干涉别国内政,维护国际公平正义。各国要共同维护世界和平,以和平促进发展,以发展巩固和平。每个国家在谋求自身发展的同时,要积极促进其他各国共同发展。不能把世界长期发展建立在一批国家越来越富裕而另一批国家却长期贫穷落后的基础之上。

(二)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

2014年3月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应德国科尔伯基金会邀请,在柏林发表重要演讲,他强调,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热爱和平的文化传统的继承和发扬。中国不认同“国强必霸”的陈旧逻辑。只有和平发展道路可以走得通。中国将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也真诚希望世界各国都走和平发展道路。这次演讲是对“中国威胁论”的正面回应,是从中华文明、现实发展和世界大势等方面对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全面、系统的阐述。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经济总量已经位居世界第二。面对中国的块头不断长大,有些人开始担心,也有一些人总是戴着有色眼镜看中国,认为中国发展起来了必然是一种“威胁”。中华民族爱好和平。中国先人早就知道“国虽大,好战必亡”。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积极开展对外交往通商,而不是对外侵略扩张。2100多年前,中国人就开通了丝绸之路,推动东西方平等开展文明交流。600多年前,中国郑和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船队7次远航太平洋和西印度洋,到访了30多个国家和地区,没有占领一寸土地,播撒了和平友谊的种子。

中国已经确定了未来发展目标,就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过程中,中国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中国走和平发展道路,不是权宜之计,更不是外交辞令,而是从历史、现实、未来的客观判断中得出的结论,是思想自信和实践自觉的有机统一。中国将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同时中国将积极承担更多国际责任,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十二、治国必先治党,治党务必从严——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

在2015年12月11日至12日召开的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强化看齐意识。他指出,党校增强看齐意识,就要坚持党校一切工作都必须围绕党中央决策部署来进行。他还指出,中央政治局的同志必须有很强的看齐意识,经常、主动向党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

1945年,在党的七大预备会议上,毛泽东同志指出,要知道,一个队伍经常是不大整齐的,所以就要常常喊看齐,向左看齐,向右看齐,向中间看齐,我们要向中央基准看齐,向大会基准看齐。看齐是原则,有偏差是实际生活,有了偏差,就喊看齐。这就是看齐意识的由来。

齐,标注一种秩序,传递一种力量,折射出世道人心。“上下同欲者胜”,全党向中央看齐,向党的理论和政策看齐,保持高度团结统一,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独特优势。中国共产党能够历经90多年的风雨走到今天,从50多个共产党员发展到全国8900多万个共产党员,450多万基层党组织,靠的就是全党上下一心、同心同德。

在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全体党员干部只有主动树立看齐意识,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锐意进取,埋头苦干,为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完成祖国统一、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三大历史任务,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继续奋斗!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吴自强校对:张凌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