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成就与展望: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这四年(3)

3.产业对接协作成效显著

近年来,北京对津、冀的投资持续增长。仅2016年北京企业在津冀投资2039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3.35倍。 2014-2016年,河北省引进京津资金1.1万亿元,占全省同期引进省外资金的一半以上。

疏解产业的转移合作也更加有序化。在京津冀产业转移过程中,三地设立了“2+4+46”重点平台,包括北京城市副中心和河北雄安新区两个集中承载地、四大战略合作功能区以及46个专业化、特色化承接平台,区域产业对接合作进一步巩固。

(1)四个战略合作区建设深入推进。

“2+4+46”中的“4”是四个战略合作区,分别是曹妃甸示范区、滨海新区、张承生态功能区、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

曹妃甸示范区建设步入快车道,累计签约北京项目129个。总投资439亿元的首钢京唐公司二期以及城建重工专用车与新能源汽车生产基地、北京中恒复印材料、北京君和相变循环控能产业园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

京、津两市签署了《北京市人民政府、天津市人民政府加快建设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合作协议》,制定了共建工作方案,共吸引了396家企业落户,其中1/4左右来自北京。

张承生态功能区农业、旅游、大数据、养老等各类产业合作项目加快推进,张北云计算产业基地、首农集团张承项目等加快建设。

《北京新机场临空经济区规划(2016-2020年)》获国家批复,北京市与河北省共商确定了近期9项重点工作,起步区建设稳步推进。

(2)一批跨区域重大产业项目与共建园区合作成果丰硕。

一是北京现代第四工厂(沧州)建成投产,项目占地191万平方米,总投资120亿元,2016年10月竣工投产。项目全部建成后,将达到年产整车30万辆、发动20万台的产能,年销售收入达360亿元。该项目是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来落户河北的质量最高、体量最大的产业协同项目之一,已经投产,并带动41个汽车零配件项目入驻,带动相关就业3万多人,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产生巨大推动作用。

二是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这是北京生物医药企业外迁的重要承载地,目前已有康辰制药、普瑞东方、协和药厂等102家医药企业签约,其中有79家北京企业,13家天津企业。

此外,北京汽车集团(华北)微车产业基地在黄骅也设立了生产基地;张北云联数据中心、承德大数据产业园区等京津冀大数据走廊项目投产运营。天津空客A330交付中心启动建设,石家庄(正定)中关村集成电路产业基地等一批共建园区也取得了积极进展。

(四)跨区域创新合作不断加强,京津冀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取得新进展

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以来,三地加快推进协同创新共同体建设,从顶层设计到体制机制层面,加强三地创新分工与协作,初步形成了“京津研发、河北转化”的创新协作新模式。

1.京津冀区域间技术转移活动日趋活跃

在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实施之前,北京有很多技术越过天津、越过河北呈“导弹式外溢”,到了长三角、珠三角乃至于全国其他地方进行转化,但实施京津冀协同发展以来有更多的项目在天津和河北落地。2016年,北京向津、冀输出技术合同成交额达154.7亿元,同比增长38.7%,是2013年的2.2倍。中关村对区域协同创新的辐射带动作用进一步凸显。截至2016年底,中关村企业累计在津、冀两地设立分公司2709家,其中天津887家、河北1822家;设立子公司3140家,其中天津1432家、河北1708家。

根据对北京地区338家国家级、市级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的问卷调研发现,有65.7%的实验室(工程中心)与天津、河北的企业、机构开展过技术服务合作,为其提供科研服务、分析测试、检测认证服务等。

与此同时,河北省积极吸引京、津科技成果到河北孵化转化。2017年,河北累计吸纳京津技术交易额164亿元,同比增长55.7%,是2013年的4.2倍;与京、津共建科技园区55个、创新基地62个,吸引1400多家京津高科技企业落户。

2.一批创新合作平台建设成效明显

四年来,三省市不断加强创新对接与合作,联手建设了一批创新合作平台。目前,京津冀已有各类创新平台157个。

一是联合成立了76家京津冀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包括:中关村-滨海大数据创新战略联盟、京津冀钢铁联盟(迁安)协同创新研究院、京津冀农业科技创新联盟等一批专业领域的创新合作联盟。

二是京津冀产业转移确定了46个专业化、特色化承接平台,其中协同创新平台有15个,包括:武清京津产业新城、未来科技城京津合作示范区、邯郸冀南新区、石家庄正定新区、保定-中关村创新中心、白洋淀科技城、曹妃甸循环经济示范区等,促进区域产业协同创新发展。

三是成立了中关村•保定创新中心、启迪之星(天津)孵化基地、清华大学(固安)中试孵化基地等一批创新创业孵化平台。

(五)改革创新实现重要突破,在破除京津冀协同发展体制机制方面进行新的探索

深化体制机制改革,是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制度保障。四年来,京津冀三地从要素市场一体化、公共服务一体化、产业对接与协同创新政策等体制机制方面,开展了一系列改革探索,并取得了积极成效。

一是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取得重要进展。《京津冀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方案》经国务院批复正式实施,18项区域改革任务已实施7项,其中国家知识产权运营公共服务平台、跨地区医药研产分离试点、高技术企业债券融资等政策已落地。

二是产业对接合作领域。比如,开展产业转移税收共享改革,2015年6月24日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印发《京津冀协同发展产业转移对接企业税收收入分享办法》,对京津冀协同发展中财税分成、利益分享的问题加以明确:符合政府主导迁出且达到一定纳税规模的企业,将在迁出地和迁入地进行三大税种的分享,以迁出前三年税收总额为分享上限,五五分成。

再如,实施跨地区医药研产分离试点政策。过去,北京药企到河北建厂,审批周期至少得两年半。在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潮下,京冀携手首开“企业在河北、监管属北京”的跨区域管理体制先河。医药异地监管试点政策的实施,已推动79家北京医药企业入驻北京•沧州渤海新区生物医药产业园,这些入驻的北京药企仍可保留“北京身份”,给企业吃下定心丸。

三是公共服务领域。京津冀三省市人社部门签署《推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深化合作协议》《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资格互认协议》等系列协议,在就业创业服务一体化、专业技术人员职称资格互认等多方面,推出一系列改革举措。

医疗卫生方面,开展了医疗保险定点医疗机构互认改革。目前京冀互认9075家医院;三地有132家医疗机构实现了27项临床检验结果互认。河北燕达医院开通全国首家异地结算系统,实现了医疗保险异地报销实时结算,标志着京冀跨省异地就医的互联互通。

养老服务方面,三地积极推进健康养老领域的对接合作。北京鼓励以购买服务的形式发展异地养老,京属企业在河北、天津建设养老机构可同时享受两地的优惠政策。三地确定了河北高碑店养老社区、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天津市武清区养老护理中心等9家京津冀养老协同发展试点单位”。其中,位于河北三河市的燕达金色年华健康养护中心已有超过1000名老人入住,其中98%来自北京。

责任编辑:张凌洁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