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

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5)

摘要:时至当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处在一个快速演变的历史性进程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其独特鲜明的理论价值,为我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共同体的理论宝库、进一步开拓人类共同发展的新道路、积极拓展中国国际话语权、重构新型国际关系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时代价值。

 三、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当代价值

人类任何思想的提出绝非凭空而生,同样,习近平“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形成,来源于人类当今世界经济、政治与文化等共同发展的现实过程中所提出的问题,它具体体现为:其一是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世界利益共同体逐渐形成,人类如何需要进一步重新思考与定位世界经济一体化前提下所面临的共同发展的命运问题,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能够提出的基本经济前提;其二是全球性问题和全球性挑战日益凸显,需要人类以一种迥异于战争、殖民、划分势力范围的方式来处理国际性关系,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的基本政治前提;其三是地域文明如何在面对全球治理的问题而提升到全球性文明,必然要求人类基于传统文化之上新的文明观的出现,这也是“人类命运共同体”能够提出的基本文化前提。这种经济共生、政治共存和文化共荣的结构模式,必然要求人类共同思考当今人类共同的命运这一根本性的问题。

时至当下,世界政治经济格局正处在一个快速演变的历史性进程之中,“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以其独特鲜明的理论价值,为我们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社会共同体的理论宝库、进一步开拓人类共同发展的新道路、积极拓展中国国际话语权、重构新型国际关系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提供源源不断的时代价值。

1.“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中国国际秩序观的创新与发展,它积极建构了全球化时代人类交往的新范式。自“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形成以后,西方中心主义主导着近现代国际关系的构建。它以强权为其国际政治准则,以殖民和掠夺为其工具,以经济制裁为其实力后盾,以武力干涉为其行为模式,以冷战和零和博弈为其思维方式,以意识形态渗透和颜色革命开拓道路,以“社会达尔文主义”为其理念,以维持单极霸权存在为其宗旨,构建中心与边缘体系结构,第一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及其以后的世界格局和关系的运演及其造成的灾难性后果,使得人类不得不重新反思西方中心主义,人类渴望一种新的理念出现来指导人们构建新型的国际社会关系。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提出,为人类社会建构了思考人类重大问题的共同价值、共同体意识和思维方式,它提倡合作共赢为其核心,在政治上倡议平等和尊重、在经济上主张互惠互利、在文化上和而不同、在国际规则上主张寻找最大公约数。所以,“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将会对未来的国际社会关系产生重大的影响。

2.“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用世界性的眼光来观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命运,在此基础上拓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道路及其理论。“中华民族共同体”如何在历史的拐点上通过“亚洲命运共同体”的纽带而走向“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是一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和理论必须面对和回答的重大而现实的问题,如何使中国的发展具有更多的世界性色彩和眼界,如何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转变成“人类命运共同体”视域下的现代社会主义,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给予了初步的回答:“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对邓小平“世界是开放的世界”理论的最新阐释和具体规划,是对江泽民文明多样性思想、胡锦涛的“和谐世界”思想的深化和升华;“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提出的“五位一体”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理论的世界化;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智慧、中国胸襟和中国方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中国治理与全球治理提供了互动的平台,并指出了摆脱零和博弈的人类共同发展的根本出路。

3.“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在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础上,是中华民族第一次从人类文明的新高度思考人类发展的命运问题,是中华文化内涵的新提升。“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中“五位一体”的理念,在其本质上是对基于人类共生性关系的共同发展过程中所展现的整个人类文明进程的重新思考与度量,其中内蕴的共同体意识和思维方式,秉承了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天下观”、“整体观”和“和合观”,继承和创新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的文明交往观,并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终极性视域下,赋予了新的时代价值。

4.“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基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唯物主义视角,从追寻人类理想社会的向度上,继承并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共同体理论。社会共同体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社会理论极为重要的内容。马克思通过扬弃亚里士多德的古希腊城邦共同体、卢梭的契约共同体和黑格尔的伦理共同体思想,在现代性的批判视角上,切入资本社会的总体性的现实,并以资本—货币“抽象共同体”对基于血缘和地缘的“自然共同体”的逐步瓦解为对象,在原则性的高度上对国家“虚幻共同体”形成的根本原因,即普遍利益与特殊利益的矛盾进行基础性和彻底性的批判,最后其共同体思想落脚于社会共同体逐步收回国家的权利并逐步社会化这一基点上,人类的普遍交往和世界历史的逐步形成,在生产力的高度发达的情形下,而且“只有当社会生活过程即物质生产过程的形态,作为自由联合的人的产物,处于人的有意识有计划的控制之下的时候,它才会把自己的神秘的纱幕揭掉。”(11)这样,马克思提出的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真正的共同体才显露出来,“自由人的联合体”是马克思对未来人类社会——共产主义社会的一种根本性的描述,这种共同体是在阶级消灭,国家消亡的情形下才能达致的,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一个不同阶级共存,不同国家共生的情形下的异质性共同体,二者具有本质性的区别。但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是对现时“虚幻”的共同体、“抽象”的共同体批判的基础上而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提出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具有内在的相通之处,它是对于仍处在由货币—资本所建构的“抽象共同体”和虚幻的共同体阶段的当今世界一种深刻的洞察和分析而提出的一种思想,它积极倡导通过消除阻碍人类的自由与全面发展的异化因素,并通过“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长期的人类历史的实践运动这一阶段,为走向自由人的联合体这一真正的共同体提供条件,可以说,“人类命运共同体”从维护人类社会整体利益与消解国际社会矛盾的“共赢主义”视角出发,突显了人类共生、共利、共荣的共同体意识,这说明,“人类命运共同体”与马克思的真正共同体思想所祈向的“自由人的联合体”具有本质的契合之处,因此,“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的最新成果,是马克思主义社会共同体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注释:

①《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5页。

②金应忠:《国际社会的共生论——和平发展时代的国际关系理论》,载于《社会科学》2011年第10期。

③本刊记者:《坚守21世纪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不动摇——访中国历史唯物主义学会会长侯惠勤》,载于《马克思主义研究》2015年第3期。

④《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就坚定不移走和平发展道路进行第三次集体学习的讲话》,《人民日报》,2013年01月30日。

⑤饶世权、林伯海:《习近平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及其时代价值》,载于《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6年第4期。

⑥⑦《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第252、118-119页。

⑧《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第282页。

⑨《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年版,第36-37页。

⑩《习近平会见“读懂中国”国际会议外方代表的讲话》,《人民日报》,2015年11月04日。

(11)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97页。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