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震宁 陈恒华:【与作家、名校校长对谈】校园阅读是全民阅读的根基(5)

摘要:读书是可以像吃饭、睡觉一样美好而幸福的事。校园阅读是一条漫长的路,需要孩子努力,需要家长引导,需要学校呵护,更需要全社会为孩子的成长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在世界读书日来临之际,让书籍陪伴我们,让我们和作家、名校校长一起来谈阅读,一起过属于读书人的节日。

阅读是一种知识的输入和素养的形成,而创作又是一种输出和素质的体现。基于四年的阅读积累,我们还增加了“朗读者”活动,有点像央视的《朗读者》节目。因为除了聆听以外,阅读更需要参与。在“朗读者”活动中,师生们可以推荐自己以及同学、朋友的文章,并且自己朗读,以竞赛的形式参与到阅读之中。这个活动重在激发、培养全体师生的阅读兴趣,提高创作、朗诵的能力。因为从阅读到写作,应该是前后贯穿的能力培养。另外,学校的图书馆有数量庞大的图书,共计120万册,21类。同时,我们还与一些书店有长期的联系和往来,每月学校会购置一些学生喜欢的书籍,进行新旧更换。

在阅读方面,学校举办了很多活动,比如我们学校已经连续举办四年的游学活动。北京二中的游学活动是全市首例,每次游学我们都会针对所去的地点做游学手册,里面有与名胜古迹有关的诗词歌赋和美文的阅读,学生可以边走边读。在读的过程之中,以赏为主,以诵为辅,可能逐渐就记在心里了。这是课本或课堂不能取代的。

除此之外,学校还有校刊以及古典文学社,有针对性地培养对这些方面有兴趣和有才智的学生。古典文学社阅读的是古文或古代诗歌;《四月》《韶华》等校园文学刊物是对诗歌或现当代散文有兴趣或才智的学术进行重点培养。因材施教是学校阅读方面秉持的基本教学理念。

总结来讲,文化和文学是相通的,校园文学非常重要,校园阅读更是重中之重。学校、家庭和社会应该形成三联合的形式,把孩子们的阅读兴趣激发起来,让他们感觉到,不只可以用眼睛阅读,还可以用耳朵甚至心灵去阅读。无处不文化,无处不阅读。

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和良好习惯

QQ截图20180423092139

陈恒华 北京市第二十中学校长

主持人:刚才北京二中的老师介绍了如此丰富的校园文化,我们来听听另外两位教育专家怎么说。

陈恒华:今天很高兴有机会来跟大家来交流校园阅读这个话题。校园阅读开展起来,既很容易也很艰难。所谓很容易,是因为我们现在的条件比过去好了很多。我刚才回忆了自己的成长过程。我上中学时,学校有一个小小的图书馆,借书时需要在门口翻一个小柜子,柜子里面有卡片,自己先去查,然后交给图书馆的老师,老师在图书馆里找到书后再给你,约定几天看完要还回去。那时候,图书资源有限,借书有严格的数量、时间限制,而且也不能天天去,只有每周一和周五可以去借书。上了大学以后,图书馆变成开放式的,觉得特别兴奋。今天的中小学校和我上学的时候相比,差异已经很大了。今天的学校,有了经济基础以后,图书馆建得很漂亮,图书种类、数量也很多。我们现在教学楼里面的每一个楼层都有图书角。我的理念就是学校就是一个图书馆,学生走进教室,到处都有图书。所以说,今天开展读书教育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李天翼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