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礼宾:绘画中视直觉问题与感知体系的关系(3)

摘要:视直觉背后应有强有力的感知体系做支撑,才能在绘画中寻得新的视角,并且这种感知体系的蕴含非常丰富。报告通过例举达芬奇、罗斯金的具体事例,让我们知道强有力的感知体系的建立不光对绘画还对建筑视直觉有着同样的作用。所以拼凑不是问题,问题是作品透露出来的品质和气息才是最关键的。

当年,徐悲鸿在中央美术学院时有个著名的例子,有一天徐悲鸿站在讲台上,拿出一张画,这幅画画的是黄山。他问在座的京派老先生画得好不好,他说这是我学生画的。一个老师傅说画得好啊。没想到,徐悲鸿一下把这张画撕了,那些老先生都愣了,不知道什么意思。然后徐悲鸿说了一句话,这个学生没有去过黄山,竟然画出了黄山,这是不允许的。这种教学方式当然有它的价值。但是能不能允许另外一种价值存在呢?咱们都知道溥仪,他有个亲戚叫溥心畲,他的画最近几年火起来了,一张画卖几百万、几千万。这个人基本从来不去写生,他曾经是亲王、皇族,家里收藏有很多名画,所以他90%的时间都在临摹。有人会说这不是抄吗?但是哪个学书法的不临帖啊?临《兰亭序》,临了上万遍,临得很像,有功夫。那国画为什么不能临呢?

北宋时有许多商业画家,画“孩儿面”,什么叫“孩儿面”?就是小孩拿脸盆照脸,画家照着脸盆画。所以,画画抄不是问题,拼凑不是问题,问题是最后的成型厉害不厉害,气息行不行。最后透露出的品质和气息才是最关键的。

责任编辑:李天翼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