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与建议(8)

摘要: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是新型城镇化的首要任务。当前,制度安排信息不对称和较高隐形门槛,特别是政策供给不足是制约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的主要原因。解决这一问题的突破点就是要创新推进分区域差别化的农民工落户政策。

考虑到四类地区的突出特点和主要矛盾,突破关键点,围绕“谁落户、怎么落、落到哪、如何保障”,从人群策略、准入策略、空间策略、保障策略四个方面,应因地制宜制定四类地区的农民工差别化落户策略,特别是分区域差异化落户政策+分群体套餐式准入条件+统一公开的户籍迁移信息化平台

Ⅰ类地区(北上广深地区):北上广深地区存量农民工规模大,落户意愿高,特别是5年以上长期进城农民工占比大,使用城市公共资源已是既成事实;同时大量人口持续向主城区集聚,造成“大城市病”日益突出,人口综合承载力持续下降。因此,需充分考虑Ⅰ类地区农民工的特征及城市发展实际推进农民工落户,以空间换容量为突破点,实行“重点突破、适度从紧、郊区为主、提升管理”的落户策略。

以空间换容量为突破点,就是要加强城市空间规划管理,从更广域的空间优化生产力布局,尽可能引导新增城市人口由主城区向郊区疏解,通过空间布局的拓展优化提高城市人口容量,为降低门槛推进农民工落户突破“容量界限”。重点突破,就是在适度控制城市人口总量的前提下,重点解决存量农民工群体的落户问题,特别是已较好融入城市社会多年的长期进城、举家迁徙和落户能力较强的新生代农民工群体。适度从紧,就是要以城市综合承载力为依据,充分考虑城市科学发展、功能转型升级需要,落户政策适度从紧,避免因落户门槛过低导致城市不堪重负。郊区为主,就是要根据城市内不同区域的承载能力和功能定位,对在主城区、近郊区、远郊区等不同区域的农民工落户实行差别化政策,近郊区和远郊区可适度放宽落户条件,严格控制在主城区落户。提升管理,就是要以解决“大城市病”为核心,增强城市规划的科学性和权威性,提高城市尤其是郊区公共服务和市政管理水平,着力打造智慧城市,加强城市公共管理,全面增强城市承载力。

Ⅱ类地区(珠三角、长三角、闽东南及天大乌):Ⅱ类地区跨省农民工存量规模大,落户意愿高,城市还有较大的人口承载空间,但由于受城市行政等级不高的影响,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能力难以满足吸纳大量农民工落户的需要,未来应以政策提能力为突破点,实行“存量优先、渐次放开、全域承接、加大倾斜”的落户策略。

以政策提能力为突破点,发挥经济较发达,土地价值高的优势,给予一定的政策支持,加快形成“人地钱”良性互动的落户机制。存量优先,就是要根据城市资源环境承载能力、人口结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优先解决进城时间长、就业能力强、新生代等存量农民工落户。渐次放开,就是要把握好松紧力度和节奏,分期分批逐步推进农民工落户,防止急躁冒进带来城市治理压力过大和农民工不能稳定就业的风险。全域承接,就是要在统筹推进全市域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的基础上,根据全市各功能区布局规划引导落户农民工合理分布,以全域空间的合理配置增强城市承接能力。加大倾斜,就是要求国家“三挂钩”激励政策向其倾斜,引导地方政府从获得人口红利、增强城市竞争力出发,增强吸纳农民工落户的积极性。

III类地区(其他直辖市、省会城市及副省级城市):III类地区大部分是内陆省份的核心城市,省内农民工规模大,落户意愿高,同时是全省工业化、城镇化推进的重点地区和政策高地,资源配置能力较强,体制机制创新空间大,未来应以创新强保障为突破点,实行“存量为主、适度宽松、分级承接、省域统筹”落户策略。

责任编辑:李贤博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