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建生态系统后的开州区汉丰湖(2)

重建生态系统后的开州区汉丰湖(2)

已成为长江经济带上的湿地生态文明高地

摘要:湿地作为“地球之肾”,不仅是植物生长的理想场所,也是孕育多样生物群体的基因库和种子库。5月14日,“美丽中国长江行——共舞长江经济带·生态篇”记者采访团来到了开州美丽的汉丰湖国家湿地公园。青山碧水、波光潋滟的汉丰湖吸引了不少游客和市民前来游玩拍照。

高达30米的水库消落带湿地

在三峡工程蓄水运行后,由于防洪、清淤及航运等需求,实行“蓄清排浑”的运行方式,即夏季低水位(145米)运行,冬季高水位(175米)运行。因而,在145-175米高程的库区两岸,形成与天然河流涨落季节相反、涨落幅度高达30米的水库消落带湿地。      

“当175米的高水位降到145米的低水位时,随着水位的降低,也会伴随着大量沉积物的出现,而这些沉积物就会被遗留在消落带当中。”开州区汉丰湖国家四地公园管理局局长熊森介绍到。

据了解,三峡库区消落带一旦形成之后,由于库水淹没、水位季节性大幅度消涨并与自然雨旱洪枯季节规律相反,水流速度大为减慢,消落带陡坡地段泥沙被反复冲刷,基岩裸露、缓平地段泥沙淤积、浅水漫滩面积增加,年平均气温和温度升高,炎热潮湿和大雨暴雨频繁,陆岸库区污染物在消落带阻滞积累转化和再溶入水库,使蓄水前消落带生态环境条件、生态系统、地理景观及格局发生剧变,从而导致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产生。

其生态危机主要表现在:1、生物多样性减少;2、污染加剧,库区水体富营养化;3、库区土地资源锐减,地质灾害加剧,旅游资源恶化;4、加速了流行性疾病和疫情的传播,生态系统更为脆弱。

汉丰湖湿地生态系统重建

为解决消落带带来的系列影响,重建汉丰湖湿地生态系统,2008年,开州区在新城下游4.5km处的乌杨坝区域建设了水位调节坝,使汉丰湖消落带由原来的 20余米降到了不足5米,形成了有季节性水位变化的,独具特色的“城市内湖”——汉丰湖。

然后,应用湿地生态学和生态工程原理,借鉴传统文化遗产中的生态智慧理念,在开州消落带区域实施了适应季节性水位变化的系列湿地生态工程,包括融汇农业文化遗产的消落带基塘工程、适应动态水位变化的消落带林泽工程、遵循自然法则的消落带鸟类生境工程、多功能多效益的消落带生态浮床工程等。

3.jpg

(汉丰湖旁的屋面立体绿化,是提高城市绿化覆盖率,增加绿化面积的一种有效措施)

在海拔170以上地势平缓的区域,通过挖筑基塘、栽植水生植物,来恢复和重建湿地生态系统;在海拔172以上地势较陡的区域,通过筛选耐水淹乔木,构建水中林泽,来营造鸟类生境、净化水质;在冬季候鸟较为集中的乌杨坝区域,通过人工堆岛、库岸绿化等工程来重建鸟类生境,为候鸟打造栖息环境;在水面较宽水体较深的区域,通过生态浮床的建设,为鱼类产卵、鸟类觅食提供条件,并能良好的净化水质。

通过一系列立体化生态系统重建工程的实施,现在的汉丰湖生态系统健康、水质良好、景观优美、生物多样性丰富。近几年来,汉丰湖鸟类种类增加的27种,维管植物增加30种(含引进中),成为消落带治理的典范。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