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丽中国长江行】海绵城市:不让池州变“池”州

【美丽中国长江行】海绵城市:不让池州变“池”州

摘要:“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这是现在的池州。而过去,逢雨必涝,池州成了‘池’州。”提及城市发生的显著变化,池州市海绵城市技术咨询办负责人刘强感慨道。

沿路水系与海绵城市融为一体

“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这是现在的池州。而过去,逢雨必涝,池州成了‘池’州。”提及城市发生的显著变化,池州市海绵城市技术咨询办负责人刘强感慨道。

采访时正巧下起小雨,记者留意到,齐山大道的路牙每隔一段距离就有一段开口,水顺着开口从机动车道流至绿化带,再经人行道下面的管道流入路边草坪。雨越来越大,但机动车道上始终没溅起大的水花。

“齐山大道是池州新、老城区之间一条主干道。就在两年前,每逢雨季,这条路常常因为雨水无法及时排除而发生内涝,市民出行都成问题。”刘强说。

地处长江下游的池州全年雨水充沛,长江支流清溪河穿城而过,但传统的城市建设模式使硬化地面比例提高,降雨回补地下水的能力越来越弱,易产生内涝频发、水质不稳等问题。同时,随着城市扩张的影响,水体受到污染,逐渐变成黑臭水体。

在齐山广场,路两旁凹陷的植草沟形成绿色屏障,刘强介绍,经过土壤层的改造,这里增加了对雨水的净化和滞蓄能力,里面种植的则是一些根系发达的植物,可以帮助有效净化和滞蓄雨水。去年6月池州市连续一周的降雨量累计达到566毫米,但齐山大道和齐山广场却一点积水都没有。

“海绵城市建设之前,流进池州清溪河上游水质为Ⅲ类水质,可一经过城区,受到生活垃圾影响,排出去时水质成了Ⅴ类。”在刘强看来,变化是2015年开始的,那一年池州被确定为全国首批16个试点海绵城市之一,将中心城区18.5平方公里的范围划为示范区,启动了117个海绵城市建设工程。

“海绵城市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包括黑臭水体治理、尾水资源利用、自然生态系统构建、绿色净化功能利用、水环境综合治理以及亲水环境打造等。”池州市住建委工作人员汪一伟告诉记者,这些工作不仅为城市居民带来了显著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也降低了传统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和运维成本,带来显著的经济效益。

截至2017年,池州城市内涝防治标准达30年一遇,城市防洪标准达100年一遇,防洪堤达标率 100%、排涝达标率80%、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此外,在海绵城市建设过程中,池州市将改造和解决居民生活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改造前入户调查居民的需求,通过最大化利用现有空间资源,增加小区停车位以及休闲设施等,以增强居民的获得感和参与度。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王梓辰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