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外卖改变人们的餐饮消费习惯
从提着食盒送餐上门,到电话点菜,再到网络或手机APP叫餐,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外卖正以横扫世界的态势,改变着人们的餐饮消费习惯。
一组数据可以窥豹一斑:澳大利亚统计局数据显示,3年来外卖业销售额增长18%,超过了服装服饰和超市杂货行业,澳大利亚人每年花费26亿澳元,约合126亿元人民币在各类手机APP上订餐,每年产生约6800万份在线外卖订单,每小时约合7000多单,平均每单消费37.5澳元,约合181元人民币;英国人平均每人每年花1000英镑约合人民币8550元叫外卖,平均每个月消费80英镑约合684元人民币;美国人2015年从网上点了将近10亿份外卖,比2010年上涨了125%,截至2017年6月底,餐厅外卖销售额为165亿美元……
强需求自然催发了外卖市场的快速发展,如最早发源于欧美的外卖O2O(即在线离线/线上到线下)商务模式,已有多家上市公司产生,包括Yelp、Just Eat、GrubHub等。
2001年创办于丹麦的Just Eat,2006年拓展到英国,在英国在线订餐网站处于领先地位,商业模式是向餐馆收取上架费和订单分成,同时还向那些不提供外卖服务的餐馆开放平台,并计划通过收购的方式进行扩张。其平台仅在2013年就处理了4000万份订单,2014年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Just Eat的估值达到14.7亿英镑,约合126亿元人民币。
美国外卖巨头GrubHub是用户通过电脑或手机,查看自己附近或者目的地有哪些饭店。查看各家饭店提供的菜单后,可以直接下单。合作商家接到订单后,再自行负责送餐。它是为用户免费提供服务,收入来自同合作商家的分成。2013年8月正式完成合并后,成功首次公开募股,目前市值达37亿美元。
与国内不同,国外外卖行业发达,但是人力成本昂贵。包括Yelp和GrubHub等巨头在内,基本都不建立属于自己的配送队伍。第三方只提供订购平台,但不负责配送,由商家各自负责配送。
4.“外卖热”或致包装垃圾污染
中国已成为全球餐饮外卖量最大的国家。外卖为人们带来便利的同时,给环境也增加了负担——每天,送餐员将成千上万份外卖送上人们的餐桌,其中一些塑料制成的外卖餐盒在环保组织看来,这些一次性餐具,不仅浪费,而且带来了环保风险。
塑料垃圾污染,是令世界各国头疼的问题。那么在国外餐厅外卖的食物一般采用什么样的包装?怎样才能两全其美呢?
澳大利亚餐厅外卖食物一般使用纸袋或纸盒,为了迎合亚洲人的饮食习惯,使用餐盒的也不在少数。如购买日本寿司时,他们会用不含双酚A的塑料餐盒。不仅如此,所有超市里的外卖塑料餐盒上都标有不含有双酚A标识。
英国的外卖非常普遍,一次性打包盒、塑料袋已经成为城市的头号垃圾。英国使用的一次性餐具大多可以降解回收,或者是纸质,以及能够用微波炉加热的材料,不过英国政府对此并没有强制规定。在欧洲的其他国家,对于一次性餐具也有不同的要求。比如法国近期通过一项新的法律,要求碟、碗、杯、叉等一次性餐具必须基于生物原料进行制作,而非使用基于石油制品的原料。这一禁令将于2020年生效。
日本的外卖餐具很多并不是一次性的,像盖饭、乌冬面等一般是用瓷碗或者漆碗送来,客人用餐完毕后会把碗冲洗干净放在门外,餐厅派人取回餐具。日本有严格的垃圾处理规定,外卖使用的一次性餐具在个人使用后要按照该地区的垃圾处理方法来分类丢弃,然后由地方政府负责回收这些分类好的垃圾。
【有此一说】
美剧中的快餐盒
为啥都是一个样
从上世纪90年代的《老友记》《尖峰时刻》到最近热播的《生活大爆炸》,美剧中的男女主角吃起中餐外卖时,手里都拿着同样的白色长方形纸质餐盒。这不禁让人疑惑:为什么一款外卖盒子能“横扫”美剧几十年?
实际上,这个中餐外卖餐盒有个洋名字,即Oyster pail(牡蛎桶)。据说,这种盒子最早是用来装牡蛎的,但美国人吃牡蛎的习惯并没有长盛不衰。二战之后,由于过度打捞,牡蛎减产,价格上升,吃的人越来越少。大量剩余的牡蛎桶被一家中餐馆老板看中,拿去做了外卖盒,结果发现它防漏效果超好,特别适合有汤有汁的中餐,于是一直沿用至今。
上世纪70年代,美国Fold-Pak公司为了更好地销售牡蛎桶,找来了一名平面设计师,在桶上设计了图案,使其看起来更像是中式餐盒。虽然也有其他图案,但最常见的中餐外卖盒上都画着一座宝塔,是清代南京大报恩寺里的五彩琉璃塔,早在1856年已被毁。
由于中国风的作用,牡蛎桶受到更多中餐馆的青睐,在美国人眼里,逐渐成了中式文化在美国的象征。之所以能在十几部电影、电视剧中“露脸”,并不是牡蛎桶的植入广告,而是因为全美的中餐馆几乎都在用这种外卖餐盒。
经过多年改良,现在的中餐外卖盒不仅防漏,而且在隔热保温和密封方面也很出色,有的还加上了一根铁丝把手,更加方便携带。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