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理论家(3)

红色理论家(3)

报告文学

摘要:郑德荣还有另一个称呼——“红色理论家”。这是因为他在历史风雨中、在时代激荡中,对党、对党史研究的那份忠诚。这样的坚守并不容易,需要勇气,需要理论,更需要一个党史理论工作者的良知。

高山

“和已有的见解相比,自己的贡献在哪里?”郑德荣的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他的学生、东北师范大学党委组织部部长柏维春的脑海里。“他常说,我们做教师的,无论是课堂教学、学术研究,还是建议建言,都要持之以恒地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作指导,不做墙头草。”柏维春说。

90余年的中共党史,千万个人物与事件,需要深入研究的领域太多了。做郑德荣的学生会很辛苦,但每个人都感觉很荣幸。

王晶,郑德荣1999级博士生,东北师范大学政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她跟随郑德荣学习5年,毕业后又同在政法学院工作。在她眼里,无论是学术思想和学术风范,还是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或是为人师表和人格魅力,郑德荣都堪称大师,“大师之大首先在于学术之大。先生的学术研究特点可以说具有大视野、大气度、大创新”。

“大视野表现在先生研究的党史议题宏大宽泛,历史感强,理论分析和论证大气磅礴,能站在时代的前沿,解决时代提出的重大理论问题。大气度体现在先生能以实事求是的精神对待党史研究上的争议,从不人云亦云。大创新体现在先生向我们提出了‘严谨、求实、探索、创新’的具体要求,坚决反对那种没有自己观点的学术拼盘。先生做研究从来都是看第一手材料,从思维到观点都有独到见解,先生有超强的记忆力和缜密的逻辑思维,这是我们学生辈们十分感佩的。他上课不看讲稿,不照本宣科,知识和史料尽在脑中,信手拈来。先生教学诲人不倦,百问不厌。每次回答我们的问题时,他都神采奕奕。先生从来没有对我们疾言厉色,但是他的教育又无处不在,从先生那里听到的看到的永远都是满满的正能量。”王晶说。

胡范坤是郑德荣的“关门弟子”,去年才入门。“老师的弟子可以跨越三代人,最大的已经70岁了。”因为是“关门弟子”,郑德荣最后的日子里他陪伴最多。他见证了先生的最后一个笑容、最后一次站立、最后一个工作意见——

4月16日那天,出版社来消息了,《中共党史若干问题纵横观》一书即将出版。听到消息后郑德荣笑了。这本书是为纪念建党95周年而写的,3年前就已经交稿。几番修改后,终于要与读者见面了。

4月19日,收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主要成果和宝贵经验》入选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理论研讨会的邀请,一直躺在医院病床上的郑德荣说他想站起来。虽然只站了那么两三秒,可胡范坤看得出来,他想去参会的心愿多么强烈。

5月1日,郑德荣临终前两天,胡范坤捧着9000字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主要成果和宝贵经验》修改稿,整整读了两个小时。郑德荣全程都睁着眼睛认真倾听,最后拔掉氧气管,他用尽全身力气说出了几个字:“要分段,要有条理。”

14名硕士、49名博士。如今郑德荣的学生中已经有15人成为博士生导师,15人走上了领导岗位,大多数学生在工作单位发挥着骨干作用,成为社会各界的领军人才。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总编室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