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08】深化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原则、目标和制度完善

【2018-08】深化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原则、目标和制度完善

当前,我国农地制度已经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两权分离”时期,进入了“三权分置”改革的新阶段,这是我国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的大趋势下,人地关系发生的新变化所决定的。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2017年底召开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又正式提出推进宅基地“三权分置”改革;同时,自2015年起,我国在部分试点县(市、区)统筹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直接入市和征地制度改革,核心内容是在保持集体所有权不变的前提下,保障农民的土地收益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其实质也是“三权分置”。可见,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已经成为我国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主要方向和重要内容。

农地“三权分置”改革,有利于土地资源优化配置,促进农地流转,但同时也给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维护集体所有制这一根本制度带来新挑战。推进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必须深刻理解党中央“三农”政策,坚定改革方向,坚守改革原则和底线,健全改革配套制度,进一步完善农地“三权分置”制度。

农地“三权分置”制度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基于农村改革实践的重大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

农地“三权分置”改革源于基层群众创新实践。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我国湖北等地开始探索“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离改革,到了90年代,重庆、四川、安徽等地也相继试点推行了这一改革,主要目的是促进农地流转。近年来,我国为更好推进农地制度改革,促进农地权属清晰,已经基本完成了集体土地所有权、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的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三权分置”作为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重点,科学总结改革实践经验,密集出台相关改革文件,推动形成了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在理论和制度方面的极大创新。

从理论创新上来看,“三权分置”改革,既有对马克思主义产权理论的继承和创新,也有对西方经济学产权理论的突破和创新。对前者而言,主要是创新了集体所有制的实现形式,解决了公有制和市场经济相融合这一难题,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承包权、放活经营权,既维护了社会主义公有制的基本性质,又赋予经营权自由流转的权能,打破了集体所有制原有的社区封闭性、产权模糊性等弊端。对后者而言,主要是用改革的实践和成效,有力回击了土地私有化的观点,通过放活经营权,依然可以用市场经济的手段来配置土地资源,而不必改变土地集体所有的社会主义公有制性质,确保农民平等享有土地权益,有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我国农地“三权分置”改革是我国在世界范围内独有的理论创新和制度创新,是我国在农地制度领域开创的一条新路。

从制度上来看,我国农地“三权分置”改革主要有以下三点基本内涵:

一是明确“三权分置”是我国农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2015年,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深化农村改革综合性实施方案》,明确提出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基本方向就是实行“三权分置”,并于2016年制定了《关于完善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分置办法的意见》,顺应农民意愿,将土地承包经营权再分为承包权和经营权,形成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的格局。

二是明确“三权分置”改革后流转的是经营权,而不是承包权。我国政府明确提出,“三权分置”,“集体所有权是根本,农户承包权是基础,土地经营权是关键”,必须要落实集体所有权、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不论经营权如何流转,集体土地承包权都属于农民家庭,“三权”之间的关系就有了清晰的界定。

三是明确“三权分置”改革后赋予经营权新的权能。201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在落实农村土地集体所有权的基础上,稳定农户承包权、放活土地经营权,允许承包土地的经营权向金融机构进行抵押融资。这是中央首次对土地经营权赋予新的权能。

我国完善农地“三权分置”改革的基本原则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三农”工作,提出了一系列关于“三农”工作的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深刻阐述了“三农”工作的战略地位、发展规律、形势任务、方法举措等,内容涵盖多个方面,为进一步完善农地“三权分置”改革提供了根本遵循。围绕党中央的决策部署,未来农地“三权分置”改革,必须在我国“三农”工作大局中统筹考虑,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深化“三权分置”改革要以巩固提升农业农村基础地位和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为基本目标。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以及多个场合中反复强调粮食安全的重要性。他指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一个永恒的课题,任何时候这根弦都不能松,中国人的饭碗任何时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上,饭碗里必须主要装中国粮。在2017年底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粮食安全问题并提出明确要求。这些重要论述,为深化“三权分置”改革明确了基本目标。明晰产权,促进流转,就是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农民增收能力,确保农业农村基础地位只增不减、国家粮食安全无虞。

深化“三权分置”改革要坚持“四不”原则。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小岗村调研座谈等多个场合明确指出,实行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置并行,要尊重农民意愿和维护农民权益,不管怎么改,都不能把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改垮了,不能把耕地改少了,不能把粮食生产能力改弱了,不能把农民利益损害了。这“四不”是深化“三权分置”改革必须坚守的基本原则和底线。改革中要确保土地流转后用途不改变,严禁借土地改革和流转之名,占用耕地从事非农建设,防止“非粮化”,防止社会资本进入后损害农民利益,必须加紧完善土地规划、用途管制、流转监管等相关配套制度。

深化“三权分置”改革要有利于统筹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习近平总书记把新型城镇化作为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的重要途径,提出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他指出,要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维护好进城落户农民的土地承包权、宅基地使用权、集体收益分配权,将农民的户口变动与“三权”脱钩,以调动农业转移人口进城落户的积极性。在城乡融合方面,必须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破解城乡二元结构、推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和公共资源均衡配置上取得重大突破,让广大农民平等参与改革发展进程、共同享受改革发展成果。只有深化农地“三权分置”改革,打通城乡要素平等交流的通道,使农地经营权流转给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有偿转让或退出宅基地的使用权,确保农民按股份享有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的开发收益。这无疑会促进农民拥有的承包地、宅基地和闲置农房等充分流动起来,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提高其融入城市的能力。

深化“三权分置”改革要纳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布局。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正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深刻把握我国国情农情,深刻认识我国城乡关系变化特征和现代化建设规律的基础上,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2018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到2020年、2022年、2035年、2050年等重要时间节点的目标任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村基本经营制度是乡村振兴的制度基础,要求在“三权分置”改革中平等保护经营权,建立符合市场经济要求的集体经济运行新机制,让进城的进得放心、让留在农村的留得安心,实现城镇和乡村相得益彰。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吴成玲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