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俊: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以山水画的形成与发展为例(上)(6)

摘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美学观强调人在亲近自然并与之进行对话交流时,实现主观意象与客观物象的交融需要借助媒介,这就逐渐形成了在视觉领域里充分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的表达形式。中国的山水画就是这样一种形式,作为中国艺术史上最活跃的发展符号,它承载和牵动着一个民族的心灵世界。

古代山水画理论名著概览

中国画蕴含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它不但是绘画的表现形式,还包含着对理性的思考。从东晋顾恺之的《洛神赋图》中我们看到了山水画的诸多表现形式,除此以外,顾恺之还写过几篇画论,里面包括他对艺术和审美的理解以及对一些画法的说明。画论里他提到了“以形写神,迁想妙得”的观点,就是要我们根据观察形象所得在绘画艺术中体现出它的神态。“神”是艺术表现里不可或缺的东西,缺少了神,画就没了生气,打动不了别人。“千想妙得”是什么呢?就是艺术家要把他的思想融入到他所观察的景物中,再把景物转化到画面中去表现,这个转化过程就是“妙”,只有通过“妙”的处理才能达到意境的高度。

南朝时期有个画家叫谢赫,他写了一部画论著作叫《古画品录》,里面提出的“六法”一直被作为品评中国画的标准。“六法”可简单概括为“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其中“气韵生动”应该算作中国画品评的至高标准。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气是看不见、摸不着但无处不在的。武术里面有一种功夫叫气功,运功和发力时肉眼都难以捕捉到,但我们可以看到气功师把气凝聚到一个点上时,能发挥出超乎我们想象的极大能量。还有,我们常说见到一个人就能感受到这个人的气场,看出他的精神面貌,是喜气洋洋还是垂头丧气,都是在一个“气”字上。

中国文化里还有一点非常有意思。说一个人去世了,不直接说成死了,而是叫什么呢?断气了。断气就是没有了气息,生命停止了。那么“气韵生动”就是形容画本身是一个活生生的存在,这是我们对中国画的一个理解。

南朝时的山水画家宗炳也写了一篇画论,题目叫《画山水序》。他提出的一个观点,叫“山水以形媚道”。“道”包罗万象,是传统文化里的集大成者。他还说:“竖画三寸,当千刃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就是说在方寸之间的宣纸上,用毛笔画上短短的三寸就可以当作是千仞高的山峰;横墨画上一笔,就能有蜿蜒数百里的感觉,这就是中国山水画里体现出的意境。

南朝还有一个画家叫王微,他写了一篇画论叫《序画》。其中有几句话很有意思“以一管之笔,拟太虚之体,以判躯之状,画寸眸之明”“一管之笔”就是画中国画用的毛笔,都是竹子做成的。这句话是说,毛笔虽小,却能用来表现宇宙万物。南朝时所认知的宇宙,没有今天我们了解的那么大,这个“拟太虚之体”所说的宇宙,指的是我们看不到但能想象到的东西,是万象万物的意思。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