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俊: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以山水画的形成与发展为例(上)(7)

摘要: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美学观强调人在亲近自然并与之进行对话交流时,实现主观意象与客观物象的交融需要借助媒介,这就逐渐形成了在视觉领域里充分反映中国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的表达形式。中国的山水画就是这样一种形式,作为中国艺术史上最活跃的发展符号,它承载和牵动着一个民族的心灵世界。

五代时有一位画家叫荆浩,他在《笔法记》里提到画山水画需要注意六个要点,分别是“气、韵、丝、景、笔、墨”。我们可以看到,“气”又是排在第一位的。气是活生生的存在,它不但存在在绘画里,还存在于书法及中国其他的诸多艺术形式里。

宋代有位叫郭熙的画家,在山水画里取得了很高的成就,也提出了很多相关的理论,后人把他的这些理论编成了一本书,叫《林泉高致》。这本书中明确地提出了中国画的透视观点,我们现在称其为“散点透视”,具体可分为“高远、深远、平远”,很有意思。在绘画时,不管是画风景也好,画建筑也好,都有一个透视的问题。什么叫透视呢?远远的看过去,自然界有一条视平线,我们看到的万物都向视平线的方向消失,最终归为一点。但在中国画里却不是这样,眼睛的视线看到万物时是会流动的,所以叫做“散点透视”。我们既可以到高处去俯视,也可以在低处仰视,还可以站在原地平视远方,它把几种不同的视点融为了一体,所以叫“三远”透视法。郭熙在画论《山水训》中形容:“真山水之烟岚,四时不同:春山淡冶而如笑,夏山苍翠而如滴,秋山明净如妆,冬山惨淡而如睡。”他把春山比作笑容,说夏山苍苍郁郁、翠绿欲滴,把秋山拟人成古代梳妆以后的仕女一样明艳照人。所以秋山给人一种浓重、明丽、鲜艳的整体感受。形容冬山也运用了拟人的表现手法,好像睡着了一样,非常地安静。冬天万物凋零,如果再加上雪的话,满山的素白给人一种如人在静静安睡的感觉。

刚才提到的“三远”透视法,我这里画了一个简单的示意图,高远、深远、平远,在这张图里都表现得非常清楚。 

9

从上到下依次为高远、深远、平远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