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俊:解读中国传统文化经典:以山水画的形成与发展为例(下)(6)

摘要:近现代山水以黄宾虹、张大千、傅抱石、李可染四位山水大家的作品为代表。黄宾虹吸收了古人山水画中的符号,通过拆解并重新组合的方式,形成了苍茫、浑厚的绘画特点。张大千是多能的画家,山水、花鸟、人物都表现的得心应手,并在其画中吸收了西方的抽象表达形式。傅抱石的特色是用大的羊毫笔在画面上尽情挥洒,找出大形之后再用小笔勾勒出具体形象。李可染是用写生的形式来表现山水的。

中国山水画艺术中蕴含的丰富传统文化内涵

刚才我简要地把中国山水画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做了一个梳理,虽然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是我们也可以从中欣赏到中国画在不同历史发展阶段的多种样式变化。

山水画的形成有这么几个因素:第一是审美取向,中国画是包罗万象的,它反映了中国人通过观察自然景物得来的一种独特的审美方法。第二是文化传统,中国画不只是一项简单的绘画艺术,它蕴含着中国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了哲学、历史、文学,还有书法、篆刻等各种学科和内容。第三是民族性格,中华民族含蓄内敛的性格在我们的山水画里得到了充分地表达。从构图形式到用笔、用墨的方式,中国画每勾一条线都有起始、藏峰和收笔,其中包含着中华民族特有的性情和性格。第四是地理气候,由于地理气候的不同,南北方形成了不同的画派。比如北方适合青绿山水的表达;南方阴雨蒙蒙,纸和墨都不愿意干,因此要根据气候采用不同的画法。第五是工具材料,即我们特有的纸墨笔砚。

中国画的笔墨结构由内在结构和外在结构两个方面组成。内在结构里包括了主观与客观。主观是什么?是传统与生活。客观是什么?是意念与情感。自然界的山川河流都能给你带来一种能动的反映,当你看到高山,会觉得高耸;看到湖泊,可能会感到宽阔和浩渺。见到不同的景象,心情也是完全不一样的。外在的结构是什么呢?就是画面本身的一些表达形式,比如笔墨与造型、墨法与用色、章法与透视等,这都在我们前面讲山水画发展历程时都有所提及。

中国画讲究墨法和用色,在用墨用色上也产生了很多特殊的技法和词汇。比如墨法中的积墨、破墨、泼墨、宿墨、焦墨等,都是中国画经过漫长的发展历程后从众多技法中归纳出来的。再比我们经常提到的青绿山水的重彩画法,在染色方面,包括了罩染、分染、烘染、填染、衬染等。今天我们的重点不是讲技法,我就不一个个地去解释了,列举这些主要是说明中国画的技法表现形式非常地丰富。那么除了技法以外,中国山水画在墨法和颜色的表现上对笔墨有更高的追求,提出了浓而不板滞,湿而不漫漶,淡而不轻薄,枯而不浮躁的要求。我们说重彩唯求古厚,淡色唯求清逸,这种对笔墨浓淡、干湿、厚重等多层面的要求,正是为了达到一种完美的表现形式,使画面内容更加丰富,富有层次。这些表现形式是中国画所独有的,它区别于西方的油画、水彩、板画或是任何一个画种,是使中国画屹立于世界之林的鲜明旗帜,它们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体现了中华民族的审美取向,反映了中华民族对美好事物的执着追求。在中国画的绘画符号形式及图式表达中,我们把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都融了进去,所以它所包含的体量是非常巨大的,它所蕴含的文化内涵是非常丰富的。

章法和透视我们在前面的章节有所涉及,这里再补充说明一下。比如散点透视,讲究动中取静、以貌取神,就是当我们看到自然景物的时候,不能只注重形的表达,更要注重神与气的体现。

好的山水画作品应该具有什么特质呢?举凡历史上流传下来的名家大师的优秀作品都有三个最主要的特点:第一是造型的独特性,第二是技法的高妙性,第三是语言的原创性。这个原创性,前面我们提的可能不多,但是每一个时代,每一个时期绘画的变化和发展,其实都得益于那个时期的画家的创造力。艺术强调原创性,每一位有代表性的画家都有自己的独创性,正因如此他才能在那个时期成为有代表性的人物,才能使绘画不断地向前发展。 

我们说中国的山水画蕴含了人文精神,它主要体现在哪儿呢?应该是“天人合一”的境界。我们画山水画的时候,不把人放在主要的位置,也不是主要描绘人,而是把人放在自然山川中作为自然的一个组成部分。

历史上的儒家、道家和佛家在讲到对山水的看法时,都各有其主张。儒家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道家说“清静无为,纯任自然”。佛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继续往下说是“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最后“见山还是山,见水还是水”。这里面有一种转换,体现了对山水的理解层次在逐渐升高。山水精神体现了什么?体现了清静、融合、观道、畅神、修身、怡性,体现了天地为师的心性,堂堂博大的气象。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是12米的巨幅长卷,但跟真正的自然山川相比,它是非常渺小的。中国山水画在咫尺之间描绘出了万丈山川和千里江河,并表现出了堂堂博大的气象,它已然成为了中国人的心灵载体和情感归宿,这种归宿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与自然的融合“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说,山水画整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它用图式的形式把中国传统文化充分地显现了出来。唐代诗人孟浩然有一句诗说的是“儒道虽异门,云林颇同调”,意思是儒家和道家虽然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学派,道家主张出世,儒家主张入世,但是当谈到自然山川的时候,观点却是极其相似的。借助这句诗我想说明,这种“天人合一”的观点是儒释道所共同认可的,在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中是达成了共识的。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