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体系的十个维度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改革理论体系的十个维度

摘要: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着眼全局、辩证施治,尤其是要加强顶层设计与“摸着石头过河”相结合,实现二者的辩证统一。三是强调重点突破。在复杂的改革中,只有重点突破,才能以点带面,激发改革动力。习近平认为,从改革全局来看,重点领域“牵一发而动全身”,关系到改革大局,是改革的重中之重;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关系到改革成效,是改革的有力支点。因而,只有抓住改革的“牛鼻子”,才能一石激浪,以重点突破牵引和带动全局,不断开创改革新局面。

时代是思想之母,实践是理论之源。中国改革开放经过开创、拓展、完善、巩固等阶段,在40年的一以贯之与丰富发展中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改革理论体系。这对于丰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形成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的共识,提升当代改革的境界,走出改革攻坚的新路,迎接改革的风险挑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实践价值。

改革主题论: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2017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7·26”讲话)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全党必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牢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这一重要论述表明,主题是灵魂,是方向,是旗帜,主题集中体现了我们全部工作的中心内容和核心要求。

从理论上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构成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话语”的逻辑主题,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再到科学发展观,它们一脉相承的理论主题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是围绕“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理论主题来展开。从实践上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成功开创了堪称中国实践的最强音。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已经并将继续证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完全正确的。

改革方位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改革也步入攻坚克难的深水区

改革开放40年来,随着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站在历史新起点上,新时代的改革开放要实现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转变,有新机遇也有新挑战。一方面,新时代改革开放立足于40年的坚实基础,是面向全世界的高水平互济共赢之举;另一方面,新时代改革开放处于改革攻坚的关键时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容易的、皆大欢喜的改革已经完成了,好吃的肉都吃掉了,剩下的都是难啃的硬骨头”。这表明,中国改革已经从浅滩阶段迈进改革的攻坚期和深水区。

在国际战略格局和世界经济秩序经历历史性转变的关键时刻,推进新时代改革开放要正确认识到思想观念的束缚、利益固化的藩篱、体制机制的障碍等诸多突出难题异常尖锐地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增强改革的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以壮士断腕的勇气、凤凰涅槃的决心,敢于向积存多年的顽瘴痼疾开刀,敢于触及深层次利益关系和矛盾,把改革进行到底,从而广泛凝聚改革共识,形成改革合力。

改革目标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促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指出,“必须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这是两句话组成的一个整体,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总目标明确回答了推进各领域改革最终是为了什么、要取得什么样的整体效果这一重大问题,体现了中国改革的“根本前提”与“实现途径”的有机统一。其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必然要求和现实途径,也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应有之义。而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根本前提,即我国推进治理现代化不是为了抛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而在于加强并不断完善这一制度体系。

围绕上述总体目标,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又明确指出,“必须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上述五个方面,是总目标在各个领域改革的现实要求和具体体现,既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目标,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完善的具体目标。总目标和具体目标一起构成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改革目标体系,为我国从“富起来”走向“强起来”提供了动力保障。

改革功能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

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决定》指出,改革开放是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革命,是当代中国最鲜明的特色,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抉择,是党和人民事业大踏步赶上时代的重要法宝。在此基础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指出:“改革开放是决定当代中国命运的关键一招,也是决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关键一招。”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改革开放的现实,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宏阔的战略眼光,回顾改革历史,放眼发展未来,在中国发展的“过去—现在—未来”的时间坐标中,揭示了改革之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功能和作用。

历史和现实表明,改革开放的伟大实践促进了我国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可以说,改革开放是我们国家发展进步的活力之源。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可以说,只有改革开放才能发展中国、发展社会主义;正是依靠改革开放,中国共产党才带领人民走上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的那样:中国人民的面貌、社会主义中国的面貌、中国共产党的面貌能发生如此深刻的变化,我国能在国际社会赢得举足轻重的地位,靠的就是坚持不懈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动力论: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

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视域中,改革主要源于内生动力,内因才是事物变化的根据。在改革过程中,我们首先必须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物质利益增长的需求。如果忽视广大人民群众的物质利益,改革就会失去内生动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从生产供给的视域来看,“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意味着人民的基本生存需要已经得到满足,但供给体系没有根据需求变化与时俱进进行调整,人民群众更多元更高水平的新需求没有得到满足。因此,必须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抓手,大力优化供给结构、改善供给质量、提高供给效率、抓好供给管理,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在促进供给与需求动态平衡的基础上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实现社会主义生产目的,从而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获得感,才能激发社会绝大多数成员参与改革的热情。

另一方面,美好生活显然不只是物质生活,更包括精神生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期盼着孩子们能成长得更好、工作得更好、生活得更好。”这就需要通过改革创新推动社会发展,满足人民精神愉悦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而满足人民精神愉悦和自我价值实现的需求又会成为改革的内生动力,进一步激发人民参与改革的热情。

改革方向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基本遵循,也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依托。”生产关系决定一切社会关系,坚持这一改革方向,就是要把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统一起来,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就是要在深刻而广泛的变革中始终坚持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走社会主义道路。用社会主义来改造市场经济,进而发掘市场经济中现代化的文明因素。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能够有效规避市场经济的内在缺陷,确保经济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最终实现共同富裕。另一方面,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就要紧紧抓住经济体制改革这个重点,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理论和实践证明,市场资源配置是最有效率的形式。市场决定资源配置是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健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必须遵循这条规律。但是,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并不是起全部作用,更不是不要政府的作用。对此,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决定》指出,政府的职责和作用是保持宏观经济稳定,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保障公平竞争,加强市场监管,维护市场秩序,推动可持续发展,促进共同富裕。习近平总书记也强调,“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

责任编辑:王妗校对:张弛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