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首都的时代定位(2)

大国首都的时代定位(2)

摘要: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两三百年的路。在这条奋斗之路上,北京答卷印证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印证了国家“史诗般的进步”。这座大城跨越的每一分每一米,都能聆听到这个伟大国度波澜壮阔、澎湃前行的强劲足音。

(三)

历史的巨笔,悄然描摹着北京的新颜。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京城每十年更新一次地图,变化并不大;进入1980年代需要每五年更新一次;1990年代前期变为一年更新一次;1996年后已经变为每半年更新一次。

1989年,北京的大型公路立交、公路铁路立交桥已达61座,长虹飞架遍京华,其中占地26公顷的三元桥全部工期只用了9个半月。有老报人这样礼赞立交桥:北京的虹呵——首都通向现代化的桥!

1990年5月,第11届亚运会33个场馆在京华大地兀然崛起。全国人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各场馆工期都提前了半年到一年。一位革命老前辈意味深长地说:“有的人总认为外国的月亮圆,我看中国的月亮也是圆的。可能还圆得更好一点。”记者这样在报上提炼:上下同欲者胜!

北京在变,日新月异。

老北京惊呼:出门都不敢认了!过去门禁森严的“外宾专店”——友谊商店转而大搞装修吸引北京市民。而不远处的秀水街上,扛着大编织袋的“洋倒爷”和摊主砍价,一个操着半生不熟的汉语,一个操着半生不熟的“洋话”,那么斤斤计较,又那么随便自然。

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城市生活愈发现代,城市心态日益开放……北京,这个展示中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成就的首要窗口,距离国际大都市越来越近。

2001年7月13日晚,当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缓缓说出“北京”二字,首都沸腾了!中国沸腾了!守候在天安门广场的几十万民众,守候在电视机前的亿万观众,多少人泪流满面。两年后,北京奥运会主场馆在洼里乡破土动工,北京成为世界上建筑吊车最多的城市,出租车司机从ABC起步学英语。

“绿色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奥运会,让世界在一个更加广阔的视野里,见证中国的崛起,也让北京在一个更加清晰的坐标下,服务祖国的成长。整个盛会筹办的过程,成为北京实现城市发展升级、提升基础设施水平、改善社会生态环境、提高市民文明素质的最大契机。

2008年8月8日晚,29个灿烂的“烟花脚印”,沿着北京中轴线一步步走向鸟巢。这个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开放的国度再次刷新了世界对她的想象。而这场无与伦比的盛会,也让北京在与祖国的同频共振中,完美展现了大国首都的形象。

(四)

因“都”而立、因“都”而兴。

但置身大国首都“聚光灯”和“放大镜”下的北京,日益感受到“成长的烦恼”,也日益暴露出“无序的短板”。

40年来,北京中心城区以“摊大饼”方式向四周拓展,总面积扩大了约6倍。据2013年经济普查数据,北京全市八分之一的产业活动单位和71.8%的就业岗位集中在城六区。而2016年北京人均水资源量仅161立方米,不足全国平均水平的十分之一。

如硬币之两面,在聚集资源求增长中一日千里的北京,问题也如影随形而来。巨大的人口规模,加剧了资源环境压力,推高了城市运行成本,加重了公共服务和社会治理难度。蓝天难现、繁星无影、拥堵难行,“大城市病”不仅降低了市民的幸福感,也影响了首都功能的发挥。

过犹不及,失焦则乱。

对于已经顶到资源环境容量“天花板”的北京而言,一味功能叠加、什么都搞的“加法”逻辑,很难再“堆”出城市发展,反而导致城市像一个虚胖巨人,负重难行。

“不能把难题都留给后人!”而破题,必须从思想认识上廓清迷雾。

2014年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北京并发表重要讲话,明确了北京在新形势新时期的战略定位,提出了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的奋斗目标,发出了推动京津冀协同发展的“总动员令”。

总书记一语道破首都发展中矛盾的根源:“北京的问题,深层次上是功能太多带来的。要坚持和强化首都核心功能,调整和弱化不适宜首都的功能,把一些功能转移到河北、天津去,这就是大禹治水的道理。”

2017年2月,又一个早春,总书记再次来到北京视察,他强调,北京的发展要着眼于可持续,在转变动力、创新模式、提升水平上下功夫,发挥科技和人才优势,努力打造发展新高地。

醍醐灌顶,拨云见日。

“北京要发展而且要发展得更好”——全国政治、文化、国际交往和科技创新中心,这是北京在新形势新时期的战略定位。“‘四个中心’就是首都功能,首都发展就是‘四个中心’功能的发展。”

2017年金秋,北京城市新总规发布。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都与城,舍与得,疏解与提升,一核与两翼,一系列辩证关系得以厘清。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