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国首都的时代定位(3)

大国首都的时代定位(3)

摘要:中国用几十年的时间走过了西方国家两三百年的路。在这条奋斗之路上,北京答卷印证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印证了国家“史诗般的进步”。这座大城跨越的每一分每一米,都能聆听到这个伟大国度波澜壮阔、澎湃前行的强劲足音。

(五)

知一重非,进一重境。

这是一次发展模式的深刻转型,结束“摊大饼”式惯性扩张,严守人口总量上限、生态控制线和城市开发边界三条红线,在全国第一个提出“减量发展”。

这是一次战略棋局的根本突破,跳出行政区划的“一亩三分地”,更加主动地从国家发展需要的高度配置资源,追求京津冀“势”的血脉相融、浑然一体。

这是一次资源要素的重新梳理,摒弃“捡到篮子里都是菜”的粗放路径,构建“高精尖”,做好“白菜心”,让北京经济的含金量更加经得起考验。

北京,站上改革再出发的新起点。

2017年8月,随着北京产业转型升级,扎根通州近40年的东方化工厂整体拆除。按照城市副中心规划,未来这里将成为城市公园所在地。老员工们依依不舍与这朵当年的“工业之花”合影,不舍之中更有希冀:“以后好啦,咱们老厂变‘绿心’,要成北京最宜居的地方!”

四处滑动的配料机器人,巨大的机械臂,自动避障的AGV小车……走进亦庄开发区各大企业,到处都是智能制造工业4.0的图景。面对用地几近饱和的现实,亦庄强化每个产业中最具实力的“尖子”,以占北京0.35%的土地,贡献了全市20%的工业增加值。

“舍”是为了“得”,“疏”是为了更好地“进”。一般制造业企业、批发市场、物流中心正有条不紊地疏解出京。根据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年行动计划,未来3年再退出企业1000家左右,让“散乱污”企业动态清零。

物有甘苦,尝之者识;道有夷险,履之者知。

历史的跨越刚刚开始。北京,只争朝夕。

(六)

跳出北京看北京,思路一变天地宽。

2017年11月30日,随着最后一家市场“东鼎”闭市,“动批”彻底告别北京核心区,腾退后的空间将用于发展科技金融等新兴产业。

“八点,在海淀科技大厦开‘烧脑’私董会,下午两点,在天津滨海中关村科技园接待创业团队”。城际高铁上,“科技候鸟”“创业候鸟”的双城故事越来越多。从涿州乘高铁到北京西站只需20分钟,坐高铁上班“连盹儿都不敢打”,生怕坐过了站。

产业重构,资源整合,角色优化……空间圈、时间圈的改变,日渐重塑着这片热土上人们的视野和心态。

首都地区环线高速贯通,环京生态圈延伸,大气治理变“各自为政”为“联防联控”……大家抱成团朝着顶层设计的目标一起干,“一加一大于二、一加二大于三”的效果日渐显现。

一体相连、生生不息。

对于北京而言,这是发展的纵深所在、潜力所在。对京津冀而言,光明的未来已在路上。

责任编辑:张弛校对:董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