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12】首都改革开放40年掠影(3)

【2018-12】首都改革开放40年掠影(3)

北京市水务局:

砥砺前行40年水润京华谱新篇

改革开放40年来,一代又一代水务(水利)人坚定不移高举改革开放伟大旗帜,紧紧围绕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大局,解放思想、改革创新,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关,破解了一个又一个难题,推进治水管水取得了历史性成就。首都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实现了水惠民生、水润京华。

40年的光辉历程和生动实践

第一阶段(1978年至1995年):水利改革从艰难起步到取得长足发展。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国家经济体制改革拉开大幕。20世纪80年代,因北京用水急剧增长,国务院决定密云水库停止向津冀供水。这一时期,北京在全国水利系统较早推行以经营承包责任制为核心的改革,依托资源优势发展水利经济。1982年开始实行财务包干,积极发展多种经营。汲取1991年北部山区重大山洪泥石流灾害教训,全市围绕大兴水利提高防洪标准,掀起了以凉水河治理为龙头的“一河带十河”水利建设高潮,形成“水利为社会、社会办水利”的生动局面。水利工程设施不断完善、不断提升,水资源保障格局实现重大调整。

第二阶段(1995年至2004年):水利改革发展加快调整转型。临近世纪之交,我国经济结构开始进行战略性调整,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国家进一步明确了水利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北京供水和水环境压力与日俱增,事关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许多重大水利问题亟待作出回答。北京加快推进水行政管理体制调整改革,从规划布局、机构改革、制度创新等方面统筹施策,全面落实政企脱钩,积极推进由工程建设为主向建管并重转变,由传统水利向现代水利转型。组织编制《21世纪初期(2001—2005年)首都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规划》,推动南水北调中线为北京应急供水工程提前开工建设,建成怀柔、平谷、张坊3个应急水源;实施山区水利富民工程,在全国率先开展以水源保护为中心的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实现郊区农村集中供水;对城市骨干水系进行以水环境改善为重点的综合治理,开启全国生态治河的先河。

第三阶段(2004年至2013年):水务管理体制逐步健全完善。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北京水资源供需矛盾日益凸显,水管理体制已难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2004年,组建北京市水务局,自上而下的水务管理体系逐步建立。基本实现城乡涉水政务、事务和业务的统一管理,推动由工程水利向资源水务转变、由农村水利向统筹城乡水务转变,水务建设管理水平明显提升,特别是在连续干旱的情况下保障了城市供水和2008年奥运会期间的水安全。这一时期,《北京市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办法》颁布实施,开始实行取水许可制度;南水北调中线京石段应急工程于2008年建成并引水进京,再生水正式纳入水资源统一调配,相继建成高碑店、小红门等再生水供水系统并投入使用;以消除高氟、高砷、高盐、高氨氮“四高水”为重点,推进解决农民饮水水质不达标问题。

第四阶段(2013年以来):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向现代化迈进。特别是2014年、2017年习近平总书记两次视察北京和关于保障水安全的重要讲话,从国家战略高度分析了治水形势,提出了 “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新时期治水方针和城市发展要“以水定城、以水定地、以水定人、以水定产”的原则要求,为首都治水管水提供了根本遵循。北京加快转变治水理念和方式,聚焦解决“大城市病”中的水问题,紧紧围绕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和“疏解整治促提升”专项行动,密集出台水资源管理、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水灾害防治等方面的一系列政策文件。2014年底,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进京,首都水资源紧缺形势得到有效缓解。一批再生水厂和大量污水收集管线陆续建成,水环境水生态稳步改善。河长制湖长制全面建立,防汛工作体系日益完善,京津冀水务协同发展有序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步伐明显加快,首都治水管水进入新时代。

40年的重大成就

经过40年的不懈努力,支撑首都经济社会发展的水务基础设施硬骨架日益完善,保障首都城市安全运行的水务管理软脉络日益畅通。

首都治水管水的40年,是水资源配置不断优化,保障体系日臻完善,供水能力大幅跃升,水务服务民生水平有效提高的40年。从20世纪80年代初期提出的“弃农业、压工业、保生活”用水策略,到地表水、地下水联合调度;从扩大再生水利用、雨洪利用,到建立应急备用水源、实施南水北调入密云水库调蓄工程、争取境外多渠道集中输水调水等措施,逐步建立完善了首都地表水、地下水、再生水和外调水多水源保障格局,有效应对了多次水危机。全市初步形成由“三大供水动脉、两条水源环线、多个主力水厂”共同构成的“1+10+N”(1个中心城供水网、10个新城供水单元和多个村镇供水点)城乡供水保障格局。城镇公共供水厂由改革开放之初的14座增加到70座,管网总长度由3200公里增加到1.6万公里,总供水能力由150万立方米/日提高到524万立方米/日,城乡供水保障能力大幅提升,供水安全得到有效保障。

首都治水管水的40年,是水环境治理不断加强,水源保护力度不断加大,水生态修复逐步开展,水生态文明建设持续推进的40年。顺应首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盼,逐步探索推进河湖水环境治理、水生态保护和修复,加强源头治理、系统治理、综合整治。落实“治河先治污”和“生态治河”理念,先后开展了多轮城市河湖综合整治,对永定河、潮白河、北运河等骨干河道及其支流进行防洪和水环境治理。连续实施污水处理和再生水利用设施建设两个三年行动计划,大力推进河道截污治污和黑臭水体治理。城镇污水及再生水处理设施由改革开放初期的两座增加到125座,处理能力由21.4万吨/日增加到687.6万吨/日。多措并举推进水生态建设,协同开展永定河全流域生态修复,着力打造贯穿京津冀晋的绿色生态廊道和水清、岸绿、安全、宜人的优美水环境。积极推进新建和恢复湿地,促进河湖水质不断改善。大力推进生态清洁小流域建设,构建山区“生态修复、生态治理、生态保护”三道防线,基本实现“清水下山、净水入库”,奏响了一曲绿色生态颂歌。

首都治水管水的40年,是用水观念深刻转变,节水优先战略有效贯彻,节水型社会建设深入推进,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不断增强的40年。坚持以用水观念的深刻转变引领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不断走向深入,实现农业用新水负增长、工业用新水零增长、生活用水控制性增长、生态用水适度增长。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的意见,建立用水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三条红线”控制制度,实行用水计划管理与定额管理,将用水总量控制指标逐级分解并加强考核。实施居民生活用水阶梯水价和城六区与其他区域差别化价格政策。大力实施调结构转方式发展高效节水农业,不断探索推广农业节水模式,农业用水效率大幅提高,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位居全国前列。积极推进工业用水循环利用,城市河湖、市政公用、园林绿化等加大再生水利用。深入开展节水宣传,加强节水技术改造,推广节水器具使用,节水意识深入人心、节水行动更加自觉。全市新水用量持续下降,近年来保持基本稳定。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下降至7.98立方米,万元国内生产总值用水量下降至14.11立方米,处于全国领先水平。

首都治水管水的40年,是同水旱灾害不懈斗争、防汛抢险经受重大考验、防汛保障体系日益稳固、首都安全度汛不断取得胜利的40年。坚持预防为主、安全第一、防抢救相结合,立足防大汛、抢大险、救大灾,工程措施和非工程措施并举,全力做好首都防汛工作。截至目前,全市共建有大中小型水库88座、大中型水闸75座,总库容93.77亿立方米,中心城区“西蓄东排、南北分洪”的防汛格局基本形成。持续推进城市排水管网更新和下凹式立交桥雨水泵站改造,城区防洪排涝能力有效提高。围绕健全防汛管理体系,以落实防汛责任制、预案、队伍、物资和避险措施为基础,健全完善防汛指挥体系、防汛预警联动和风险管控机制,防汛决策指挥、预报预警、社会动员“三个能力”明显提高,确保人民生命财产和首都城市运行安全。

首都治水管水的40年,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同步、管理体制机制发生重大转变,创新实践不断深入、改革发展动力和活力持续增强的40年。紧紧围绕提高首都治水管水的综合效能,破解治水难题,进行了一系列富有成效的探索实践。在水资源管理方面,坚持节水优先、量水发展,推进把“四定”原则要求融入城市规划、建设、管理的全过程,全面推行水影响评价审查制度,建立完善水资源约束引导机制。在依法治水方面,逐步完善涵盖水资源、供水、排水、防汛等各个领域的水法规体系,一大批配套制度和政策文件陆续出台,水务执法队伍能力建设不断加强。在管理机制方面,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优化审批流程,大幅精简审批事项;建立实施水环境区域补偿制度,着力完善污水处理设施建设运营机制。在改革创新方面,探索创新污水处理和河道治理投融资模式,积极吸引社会资本参与治水管水,推进建立河湖管理保护长效机制;大力开展科技创新,一大批科研成果获国家级和省部级奖励,为首都治水管水提供了有力支撑。

40年的宝贵经验

始终坚持把以人民为中心作为治水管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水务工作事关民生福祉,与城乡发展、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只有把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融入到治水管水的各个领域、各个环节,坚持目标导向、问题导向和效果导向相统一,在大力发展民生水务上取得新成效,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新需求、新期盼。

始终坚持把服从服务于首都改革发展稳定大局作为治水管水的永恒主题。水是城市建设的基石,只有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自觉从国家首都和全局战略的高度去理解和把握水务工作,才能更好发挥水务的重要作用。

始终坚持把尊重自然规律和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作为治水管水的基本遵循。水是生态环境中最活跃、影响最广泛的因素之一,也是城乡发展承载力的决定性因素之一。只有在治水管水实践中遵循社会经济规律和水循环自然规律,坚持山水林田湖草生命共同体的思想,才能实现人水和谐、人与自然和谐。40年来,我们注重从生态价值角度审视人与自然的关系,从可持续发展角度审视人水关系,坚持用生态的办法解决生态问题,从征服自然转向调整约束人的行为、努力实现人水和谐,水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始终坚持把协同共治作为增强治水管水实效的重要法宝。治水管水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水的流动性、流域性和系统性特点,决定了治水管水必须加强统筹协调、协同共治。建立完善河湖管理保护长效机制,落实河湖管理保护责任制,不断完善京津冀水务协作机制。积极探索采取多种形式吸引社会力量和社会资本参与水务建设和管理,逐步形成部门联动、市区协同、社会参与、全民治水的良好局面,共同构建起系统治理、共同保护、共建共享的生态文明建设共同体。

始终坚持把改革创新作为提升治水管水能力的不竭动力。改革创新是破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水问题、提升治水管水能力的力量源泉。40年来,我们持续深化改革,积极适应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对水务的新要求,转变治水思路理念,治水管水体制机制不断完善,水务行业管理和社会管理能力不断加强,科技创新作用日益凸显,有力促进了首都水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