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李宏伟: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由何而来 指引我们到哪里去

专家

李宏伟 中共中央党校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博士生导师

点此查看完整报告

点此查看视频专辑

点此浏览课件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与实践探索

(一)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理论来源

1.马克思主义生态观

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指出,“自然界,就它自身不是人的身体而言,是人的无机的身体。人靠自然界生活。这就是说,自然界是人为了不致死亡而必须与之处于持续不断的交互作用过程的、人的身体。”所以,人们以前持有的人类中心主义的观念,在马克思看来是不正确的。马克思说,“没有自然界,没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创造。”由此可见,不是自然界依赖人,而是人依赖自然界。就这点而言,我们人类不能以一种征服者的姿态去改造、利用自然。对此,恩格斯也曾向人类发出过警告,他在《自然辩证法》中指出,“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人类对自然界的胜利。对于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对我们进行了报复。”他举了一些例子,比如阿尔卑斯山的意大利人,当他们砍光用尽了山北坡的枞树林时,不仅毁掉了高山畜牧业的根基,还使山泉枯竭,洪水泛滥。这是彼时自然界对人类的一种报复。而在此时,我们仍能感受到大自然的报复,比如冬季的雾霾爆表、夏季的蓝藻爆发等。

那么,到底怎么认识人与自然的关系呢?习近平总书记在2016年1月18日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专题研讨班上强调,“人因自然而生,人与自然是一种共生关系,对自然的伤害最终会伤及人类自身。只有尊重自然规律,才能有效防止在开发利用自然上走弯路。这个道理要铭记于心、落实于行。”习近平总书记将人与自然的关系看作是一种共生关系。他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进一步指出,“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这体现出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对马克思主义生态观的继承和发展。

2.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思想源远流长,特别是儒家、道家、佛教中蕴涵着丰富的生态文明智慧,在对待人与自然的关系,三者都具有相同的有机整体世界观,都具有尊重爱护万物的生态伦理思想,都主张顺应时令、节约用物。比如,“天人合一”思想,“道法自然”、众生平等的观念,取之有时、用之有度的价值取向,都对我们深有启发。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华文明传承五千多年,积淀了丰富的生态智慧。“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哲理思想,“劝君莫打三春鸟,儿在巢中望母归”的经典诗句,“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的治家格言,这些质朴睿智的自然观,至今仍给人以深刻警示和启迪。由此可见,习近平总书记从中国传统文化的生态思想中汲取营养,而这些生态思想对于我们今天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3.西方可持续发展理论

进入工业文明后,人与自然的关系日趋恶化,人们开启了对以牺牲自然环境为代价的发展的反思。较早进入工业化的西方国家,也更早经历了环境污染带来的痛苦。1858年,英国著名的幽默杂志《笨拙周刊》刊登了一幅反映泰晤士河污染严重的漫画。

图片1

图1 沉默的杀手:要钱还是要命

当年的泰晤士河里鱼蟹不生。为什么会这样?工业化之初,人们没有节能减排、污水治理的意识和措施,将工业生产污水肆意排到河里,使污染日益恶化。其实,当时不只是水污染严重,空气质量也非常糟糕,在伦敦相继爆发了多起大的烟雾事件,造成数万人死亡。同样,在美国的多诺拉镇也发生过严重的烟雾事件。这起由工业排放烟雾造成的大气污染公害事件,致使约20人死亡,数千人患上呼吸道感染、腹泻等疾病。在日本,北九州上方,飘荡着彩色的烟雾,这一度被日本人自豪地认为是工业繁荣的象征,然而为了治理这些有毒的烟雾,他们花费了8千亿日元以及20年的时间。

上世纪30至60年代,诸如此类的重大环境污染事件比比皆是,其中最突出的就是“八大公害”事件。当时,为了治理环境污染,很多国家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他们通过技术改造、制度建设以及向其他国家转移污染产业等方法,确实使本国的环境状况得到了很大改善。但从世界范围来看,生态危机不仅未见好转,而且还在持续恶化,特别是承接了污染转移的那些国家,环境污染依旧非常严重。甚至有人用“千山鸟飞绝”来描述这些地区今天的状况,那么明天呢,对于人类来讲会不会是“万径人踪灭”的景象呢?

持续恶化的生态危机使一些专家学者开始了反思与研究。上世纪60年代,美国人发明了一种剧毒杀虫剂叫DDT,可以快速毒死农田里的害虫。可是,随着DDT的大量使用,生态环境也遭到了破坏。特别是虫子是被毒死了,而吃了这些虫子的鸟儿和其他生物也跟着一命呜呼了。这引起了美国海洋生物学家蕾切尔·卡逊的关注。在她眼里,本该是鸟语花香、万物复苏的春季,如今却是一片死寂。1962年,蕾切尔·卡逊写了一本书《寂静的春天》,向世人介绍了DDT等剧毒杀虫剂产生的影响。该书出版后在美国社会引起巨大反响,读者群形成了意见截然相反的两派。一派是大部分读者,他们认为蕾切尔·卡逊讲的很有道理,应该取缔DDT等剧毒杀虫剂的使用;另一派是农药生产商、大农场主,他们认为蕾切尔·卡逊是一派胡言,曾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的代表人类科技进步最高成果的DDT,怎么能被如此诬蔑!那到底谁说的是真的呢?为此,肯尼迪政府派出了联邦调查委员会,对DDT进行了长达6个月的研究,最终他们发布公告称,《寂静的春天》是一本严肃的作品,书中所述皆为客观事实,如果不取缔DDT等剧毒杀虫剂的使用,对未来造成的危害将会更大。当年,这本书引起的强烈争论,实际上起到了唤醒人们环保意识的作用。这本书中讲到,“不解决环境问题,人类将生活在幸福的坟墓之中”。

说到书籍,我在这里给大家简单介绍几本。比如,罗马俱乐部于1972年发表的研究报告《增长的极限》。这部报告认为,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人类必须自觉地抑制增长,否则随之而来的将是人类社会的崩溃。这就是说,人类要理性的发展。报告称,“没有环境保护的繁荣是推迟执行的灾难”。还有,1972年斯德哥尔摩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的基调报告《只有一个地球》指出,“不进行环境保护,人们将从摇篮直接到坟墓”。再有,1987年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我们共同的未来》报告中,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即: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从定义中看,可持续发展关注的是人类发展的公平性,既讲求当代人发展的公平性,比如不能以牺牲一个国家的环境利益为代价去满足另外一些国家的发展需求;又讲求子孙后代发展的公平性,比如我们这一代人不能耗尽所有资源,使子孙后代的发展受限。多年来,可持续发展理念逐渐进入了很多国家的发展战略之中。上世纪90年代,我国也引入了可持续发展理念,并开始了这方面的实践。上述这些书籍,实际上也唤醒了人们的环境觉醒意识。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张凌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