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辛向阳: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解读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5)

2.人民群众的需要日益增长,这种增长不仅是需要内容的扩展,而且是需要质量的提升。

2018年4月27日和28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武汉东湖宾馆同印度总理莫迪举行非正式会晤。会晤中,莫迪表示,我高度关注中共十九大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进入新时代。之后,习近平主席回应了莫迪对“新时代”的关切。新时代是什么?他在和莫迪对话中谈到其中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时,是这么说的:进入一个全面的由高速增长到高质量发展阶段,其中一个重大判断就是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过去,我们要解决的是“有没有”的问题,现在是要解决“好不好”的问题。而解决这个问题要靠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由此可见,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强调的就是质量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在“7·26”讲话中讲到了八个“更”——人民生活显著改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加强烈,人民群众的需要呈现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特点,期盼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这八个“更”,每一个都包含着质量的要求。

更好的教育,不仅意味着提高教育质量和教学水平,而且要使教育资源尽可能实现相对均衡化分配;更稳定的工作,不仅意味着有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有更高质量的工作岗位;更稳定的工作,不仅意味着有更多的就业岗位,而且有更高质量的工作岗位;更满意的收入,不仅意味着居民收入能持续增长,而且收入差距能逐步缩小;更可靠的社会保障,不仅意味着保障的覆盖面和保障程度不断提高,而且意味着保障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不仅意味着提升医院医生的诊疗水平,而且意味着医疗卫生资源能实现相对均衡化分配;更舒适的居住条件,不仅意味着要逐步解决广大群众的住房问题,而且尽可能降低群众在住房方面的支出,降低负担;更优美的环境,不仅意味着治理好雾霾等突出的环境问题,还要解决好地绿水净等问题;更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不仅意味着满足群众基本的文化需要,而且意味着要让人民精神文化生活不断迈上新台阶。这些都是质量要求。

从这方面看,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为满足人民群众更高质量的需求提出了很多举措。

3.美好生活不仅意味着满足人民群众的客观需求,还要注意人民群众的主观感受,也就是获得感、满足感、幸福感

两千多年前,法家韩非子描绘了一种理想主义国家与社会的图景,就是“至安之世”——“至安之世,法如朝露,纯朴不散,心无结怨,口无烦言。”意思是,通过法治把社会治理到任何人心里没有抱怨,嘴里没有牢骚。这提醒我们一定要注重人民群众的主观感受。因为在即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阶段,人民群众更加注重自己的主观感受。为什么这么说?在温饱还未解决的时候,人民群众更关心的如何生存的问题,而现在,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民群众把主观感受放在了突出的位置。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特别注重人民群众的主观感受,并指出,支持社会力量增加非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满足群众多层次、多样化需求。同时强调,勇于自我革命,深入推进简政放权,加快转职能、提效能,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更好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责任编辑:赵苇校对:张凌洁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