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03】北京高精尖产业体系建设浅析

【2019-03】北京高精尖产业体系建设浅析

[中图分类号] D6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29-1445(2019)03-0060-03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经济已经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是我国发展的战略目标。在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功能定位下,首都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有了更加坚实的创新动力支持,创新引领的高精尖产业体系建设已经成为北京现代化经济体系的内容支撑和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战略引擎。

高精尖产业体系是北京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的战略引擎

高精尖产业为北京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提供了内容支撑。北京根据自身区域经济发展特点,将高精尖产业定义为以技术密集型产业为引领,以效率效益领先型产业为支撑的产业集合。高精尖产业体系是以创新为根本动力的产业体系,高精尖制造业和服务业的协同发展和融合互动产生了结构效益,创新驱动下的科技服务业则发挥了主导作用。2017年,北京新经济实现增加值9085.6亿元,占GDP的32.4%;高精尖服务业金融业、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实现增加值合计占GDP的38%,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3%。2017年,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收入利润率为23.2%,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达到35.2%;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同比增长27.5%,其中计算机、通讯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医药制造业分别增长90.7%、29.5%。

高精尖产业体系是创新驱动的产业体系。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大中型重点企业研发情况数据,2018年1—11月北京大中型重点企业R&D(研发)经费内部支出523.8亿元,同比增长16.2%。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 250.3亿元,增长16%;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96.7亿元,增长31.4%。实现有效发明专利数7.1万件,同比增长38.5%。实现新产品销售收入3394.4亿元,同比增长8.3%。人工智能、5G、网络数据通信、新能源汽车设计、集成电路设计等高精尖领域成为研发创新活动的重要增长点。发明专利,尤其是高价值专利正逐步成为高精尖产业发展的核心支撑。截至2016年底,北京战略性新兴产业发明专利拥有量超过7.6万件,占全国的17.3%。其中,节能环保、新材料、生物等领域专利拥有量全国第一。

高精尖产业体系是融合发展的产业体系。一方面表现为科技服务业向高技术制造业等现代产业的融合渗透。科技服务业营造产业创新生态、打造创业孵化体系,为新兴高精尖产业衍生提供了协同创新的环境和条件。以众创空间、孵化器、大学科技园等服务机构为主要支撑的创新创业生态已经形成。截至2017年10月,北京市科委备案的众创空间215家,其中国家级众创空间125家。北京致力于打造智能计算、机器人、新能源智能汽车、石墨烯新材料、工业大数据等高精尖领域的产业创新中心,为行业发展提供关键共性技术创新服务和新型创业创新孵化平台。另一方面表现为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模式创新。制造业通过应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信息服务融合互动,加速实现转型升级。龙头企业在实现智能化升级、打造智慧工厂基础上,通过云平台向制造服务业企业转型。

提升创新主体能力,夯实高精尖产业发展能力支撑

夯实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加强企业在创新决策中的主体作用,逐步形成竞争类高精尖产业技术创新的研发方向、技术路线、要素配置由企业根据市场需求自主决策的机制。完善企业参与研究制定国家科技创新规划、计划、政策和标准的机制,在市场导向明确的科技计划中,促进企业成为决策者、组织者、投资者。完善政策措施,引导企业加大技术创新投入,健全技术研发、产品创新、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机制;支持企业建立独立研发机构,依托骨干企业建设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工程实验室。深化产学研协同创新,支持骨干企业与科研院所、高校联合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健全联合开发、专利共享、成果转化利益风险共担的产学研用合作机制。

增强国有龙头企业创新能力和带动力。与中央企业合作,整合对接国家创新系统与北京区域创新系统,提升中央企业创新活动对北京的支撑带动作用。以央企和地方大型国企为核心,整合北京高精尖领域创新资源,建设产业重大自主创新生态系统。切实增强国有企业承担国家创新战略要求的技术创新使命,在科技体制改革和国企改革框架下,做好对大型国有企业的创新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培育企业家精神,加强制度性约束,将企业可持续发展作为重要考核标准。加强对具有行业龙头地位国有大型企业的创新服务,精准施策,有效落实“一企一策”。

激发民营企业创新活力。加强对民营企业的创新服务和扶持,面向民营企业、中小微企业,完善创新服务体系,加强技术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加大民营经济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探索符合市场经济的知识产权保护模式。加强对企业创新的投融资支持,加大对民营企业创新产品的政府采购力度,探索政府采购民营企业产品新模式。构建孵化产业生态链,营造促进创新创业公司发展的创新环境,支持民营企业取得颠覆性科技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突破。

深化科研院所改革。北京聚集了一批国家级和行业龙头科研院所,这些院所是产业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供给源。在科技体制改革框架下,不断明晰科研院所功能定位,积极探索实行分类改革。推进重点领域科研院所成为行业共性技术研发机构,健全完善治理机制、运营机制和激励机制,提高共性技术研发能力和效率。深化应用性科研院所改革实践,引导科研院所结合自身实际探索改革模式,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典型经验。在新一代信息、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高精尖领域,支持相关科研院所整合创新资源,主导建设专业科技企业孵化器、产业技术联盟。支持转制科研院所推进科研、中试、产业化三位一体的创新模式,鼓励总部、研发在北京的科技集团,提高创新链整体运行效率。

发展新型研发机构。在北京,新型研发机构以紧抓源头、瞄准应用、打通链条、集聚要素为共同特征,依托大院大所,一手抓原始创新、一手抓成果转化和技术应用,成为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创新引擎。加大对新型研发机构的政策支持,促进政策落地,鼓励大胆探索,完善运行机制。持续推进系统性体制机制创新,组织形式上由政、产、学、研高度协作,运行上实行市场化社会化企业化的人员聘用机制、遵循科研规律的人才激励机制和考核机制、优中选优的项目筛选机制、市场化的企业孵化机制及创新融资机制等。加强经验总结、复制、推广,引导科研机构改革、创新和发展,完善支撑北京高精尖产业发展的现代研发组织体系,构建产业创新生态网络。

创新型服务业主导全面深度融合,夯实高精尖产业体系结构动力

科技服务业带动创新环节升级。科技服务业通过产业关联、知识外溢将科学技术导入产业发展过程,是创新链与产业链、价值链有效对接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和企业主体能动性,加快构建科技服务与现代产业的融合互动机制,提升价值链创新环节发展能力。双向拓展现代产业链与科技创新服务链,打造各产业专业化创新体系,提高产业链、创新链、价值链的融合创新效益。以生物医药产业为例,在中国生物技术创新服务联盟支撑下,以科技服务业主导融合发展,产业创新体系初步形成。整合科研院所、创新企业、金融机构等行业创新资源,提高资源优化配置效率效益。加强产学研结合,促进研发机构、高校院所、企业协同创新。创新运营机制和服务模式,加强研究开发、成果转化等关键创新服务环节,为创新项目的产业化提供全面解决方案和一站式专业服务。

促进制造业高端服务化转型。加强与服务业融合互动,促进制造业构建服务融合型产业链和产业体系。支持制造企业加强研发设计、创意孵化、技术服务等高端服务链条,整合、集成关键服务环节,重构产业价值链。促进制造业企业由提供产品向高端服务转型,建立产品和服务协同盈利模式,向一体化服务总集成总承包和技术服务商升级。在集成电路、智能汽车、新能源等高端制造业领域,依托柔性化、智能化生产方式,发展网络众包、精准供应链管理等服务。在智能终端等产业领域,通过“服务—制造”融合,推动产品设计制造与内容服务、应用商店模式整合发展,提升全产业链竞争力。以服务输出带动产业协同发展,支持企业以技术和品牌授权等方式在外地部署子公司,促进智能制造、智慧工厂进行技术输出、服务输出、模式输出。在服务辐射和协同创新中,提升制造企业服务化融合水平,实现向“研发+总部”发展模式升级。

以服务融合支撑产业发展模式创新。推进北京文化创意和设计服务对产业发展的融合渗透,打造创意经济发展模式。在商贸流通等服务业改造提升中,突出加入创意和设计元素,提升生活服务业的创意和文化品质。鼓励相关行业大型企业独立化专业化发展创意设计功能,以创意设计环节主导打造核心竞争力,发挥文化创意对品牌建设、营销策划等商务服务活动的价值提升作用。支持文化创意和设计企业以产业关联为基础,实现业务合作和跨界融合,盘活工业资源,促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发挥北京先发优势,打造节能环保一体化集成服务,实现节能环保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重点领域双向融合互动,优化绿色化、生态化、集约化产业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国际比较研究院. 2017新动能新产业发展报告[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7.

[2]李晓华.多维度认识现代产业体系[N].经济日报,2018-6-21(14) .

(作者简介:邓丽姝,北京市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