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继承:续文脉,立慧命,为万世开太平——大力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2)

摘要:郭教授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从重视文化建设的背景、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文化建设的具体举措等方面,作了一场脉络清晰、重点突出、切合实际、生动形象的报告,以便网友深入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价值意义,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转化为谋划发展的新思路、推动发展的新举措、领导发展的新能力,并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

二、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习近平总书记对文化的重要性是怎么判断的?第一,文脉关系到国基永固。国家好比一座大楼,楼的基础稳固,这样即使经历狂风暴雨,这座大楼依然能屹立不倒。那么,国家这座大楼的“地基”是什么?是文脉,文脉关系到国基永固。如果一个民族的精神世界被摧垮了,这个民族就会分崩离析,正如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所强调的:“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文化关乎一个国家的国基。一个民族历经几千年甚至几万年而屹立不倒、长治久安,其基石是文化。

任何国家的发展都充满了挑战,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民族从来不是一帆风顺的,经历了无数艰难困苦,但我们都挺过来了,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随着历史的发展,很多文明都被淹没在历史的风沙之中,随之消失的还有那些文明古国,而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磨难而自强不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世世代代的中华儿女培育和发展了独具特色的中华文化,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动力,中华文化使中华民族保持了坚定的民族自信和强大的修复能力。林则徐说“苟利国家生死已以,岂因祸福趋避之”;孙中山说“吾志所向,一往无前,愈挫愈奋,再接再厉”;谭嗣同说“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面对山河破碎、风雨飘摇,秋瑾说“拼将十万头颅血,须把乾坤力挽回”;毛泽东“身无分文,心忧天下”;周恩来12岁就知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些民族英雄在中华民族最困难的时候,置生死于度外,在艰难困苦中间杀出一条血路,拯救人民于危难之中。那么,孙中山、毛泽东、谭嗣同、林则徐是怎么培养出来的?他们是“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这样的中华文化滋养出来的。 

满清政府闭关锁国,带着天朝大国的迷梦,违背了中华民族最优良的精神传统,切断了这个国家的文脉,因此遭到惩罚。今天我们汲取教训,把中华民族最优秀的文化基因传下去、接下来。

 第二文化振兴是民族振兴的支撑。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山东曲阜考察时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的繁荣为条件。”一个国家如果没有伟大的文化,单凭GDP,单凭几个航空母舰,永远不可能成为一个真正让人尊重的国家。所以说一个国家真正的强盛一定是以文化的兴盛为支撑的,是以文化的繁荣为条件的。

第三文化是中国人之所以为中国人的根本原因我们为什么是中国人?不是因为我们长什么样的脸、吃什么样的饭、说什么样的话,最重要的是我们受到什么样的文化的滋养。只有中华文化,才能滋养出有别于美国人、印度人、阿拉伯人的中国人,因为我们的价值观、思维方式等这些心灵层面的东西与其他国家不同。习近平总书记说:“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最独特的精神标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精神命脉。我们之所以是中国人,是因为中华文化滋养出了我们的一颗中国心。大家是否读过“四书五经”、《老子》、《庄子》、《黄帝内经》、《伤寒论》等这些中华民族最经典的文化典籍?一个阅读了这些经典典籍的人,一定会被中华民族文化的博大精深所折服,一定会在内心认同这个民族和国家。所以我经常说,爱国主义教育不要喊口号,而要让每一个孩子学习中华文化,感受中华文化之大美与大用,这样孩子们自然会生发起对这个国家和民族的认同。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杨雪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