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向党的理论和路线方针政策看齐,深入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1)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深厚的历史哲学性,善于从历史大视野中进行深度哲学思考,把握历史发展大趋势
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中华文明5000年历史的角度回答了中国历史的特性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以数千年大历史观之,变革和开放总体上是中国的历史常态。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地开展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曾经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也曾经创造了万国衣冠会长安的盛唐气象。今天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是在全方位开放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它是在改革开放40多年的伟大实践中走出来的,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年的持续探索中走出来的,是在对近代以来170多年中华民族发展历程的深刻总结中走出来的,是在对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中国不断发展壮大有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因此,我们把握好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就可以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厚的历史渊源。
(2)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强大的守正创新性,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推进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一段时间以来,在哲学社会科学领域,马克思主义在学科中“失语”,在教材中“失踪”,在论坛上“失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明确指出:近些年来,国内外有些舆论提出中国现在搞的究竟还是不是社会主义的疑问,有人说是“资本社会主义”,还有人干脆说是“国家资本主义”、“新官僚资本主义”。针对这些错误观点,习近平总书记予以明确驳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坚守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在守正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
坚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信念,是共产党人的政治灵魂,是共产党人经受住任何考验的精神支柱。他还强调,在人类思想史上,没有一种思想理论像马克思主义那样对人类产生了如此广泛而深刻的影响。马克思主义理论不是教条,而是行动指南。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我们提出了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既要反对西方所谓“宪政民主”,又要坚持依宪治国;既要反对“党大还是法大”的伪命题,又要深刻回答“权大还是法大”的真命题。
坚守全面深化改革的正确方向不动摇。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改革的方向性,他指出,推进改革的目的是要不断推进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赋予社会主义新的生机活力。改什么、怎么改必须以是否符合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为根本尺度,该改的、能改的我们坚决改,不该改的、不能改的坚决不改。在正确方向的基础上,大胆进行改革,既要发挥好市场在配置资源中的决定性作用,又要更好发挥政府作用,使“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手”共同发挥作用。因此,我们要守正,更要在守正基础上创新。
(3)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具有能动的自我革命性,在伟大社会革命中推进自我革命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指导实践和推动工作中展现出强大真理力量和独特思想魅力,这恰恰来自其自我革命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指出:在进行社会革命的同时不断进行自我革命,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政党最显著的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为什么能够在各种政治力量反复较量中脱颖而出?为什么能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主心骨?根本原因在于我们党始终保持了自我革命精神,保持了承认并改正错误的勇气,一次次拿起手术刀来革除自身的病症,一次次靠自己解决了自身问题。”
3.向党的代表大会精神看齐,就要落实好新发展理念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这一理念是解决中国高质量发展的根本遵循,也是解决人类发展的重要理念。
联合国发布的1996年人类发展报告指出应该避免五种增长。一是避免无工作增长,即经济增长没有解决就业问题,反而导致大量失业。二是避免无声增长,即经济增长过程中没有民众的参与,老百姓对经济发展过程没有影响力。三是避免无情增长,很多国家的经济增长是无情的,因为经济增长的红利基本上被少数人获得了,普通老百姓没有得到好处。四是避免无根增长,经济增长破坏了自身的民族文化,可能使用的文化是大量西化的东西,而自己的文化很少。五是避免无未来增长,不顾自然资源耗竭和人类居住环境恶化而换来的增长是没有未来的。
我国提出的新发展理念恰恰可以避免上述“五个无”,实现“五个有”。
其一,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有工作的发展。我们强调发展不仅要解决好就业问题,还要实现高质量就业。此外,科学技术不断进步,一些领域更多地运用机器人,实现自动化,提供的工作岗位也在减少。尽管现在出现了很多不利因素,但是不管怎样,我们仍然要采取各种各样的办法解决就业问题。
2019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要多管齐下稳定和扩大就业。扎实做好高校毕业生、退役军人、农民工等重点群体就业工作,加强对城镇各类就业困难人员的就业帮扶。对招用农村贫困人口、城镇登记失业半年以上人员的各类企业,三年内给予定额税费减免。加强对灵活就业、新就业形态的支持。坚决防止和纠正就业中的性别和身份歧视。实施职业技能提升行动,从失业保险基金结余中拿出1000亿元,用于1500万人次以上的职工技能提升和转岗转业培训。健全技术工人职业发展机制和政策。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既有利于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也是解决高技能人才短缺的战略之举。改革完善高职院校考试招生办法,鼓励更多应届高中毕业生和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等报考,今年大规模扩招100万人。由此可见,我们采取了各种各样的办法落实新发展理念,从而实现有工作的发展,避免无工作的增长。
其二,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有声的发展。在发展中,我们一定要善于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和要求。要多听群众呼声,群众需要什么样的发展,我们就要合理吸收人民群众的要求,把人民群众的呼声纳入重大决策中,在不断倾听人民群众的呼声中推动发展。比如,我们顺应人民群众的要求,不断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更加充分的制度保障和体制机制,让人民群众能够在创新创业中不断解决就业问题。
其三,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有情的发展。有情的发展就是强调发展成果要最大程度、最快地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这也是我国发展的一个特点。我们不断在发展中将发展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让人民群众得到切切实实的好处和实实在在的利益。
其四,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有根的发展。有根,就是要保护好民族优秀文化并加以运用发展。民族优秀文化在发展中要发挥重大作用,这不仅是我们的文化软实力,还要变成发展的文化沃土。我国很多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实现创造性发展、创新性转化。比如,很多民俗旅游就是充分利用民族优秀文化,使其具有现代性,在不断保护民族文化的过程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现代化。
其五,落实新发展理念,实现有未来的发展。有未来的发展,就是要实现生态环境的保护。要大力发展绿色经济、绿色产业、绿色事业。绿色发展、生态建设是关乎中国未来的大战略。
2019年3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内蒙古代表团审议时强调,在“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中生态文明建设是其中一位,在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方略中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是其中一条基本方略,在新发展理念中绿色是其中一大理念,在三大攻坚战中污染防治是其中一大攻坚战。这“四个一”体现了我们党对生态文明建设规律的把握,体现了生态文明建设在新时代党和国家事业发展中的地位,体现了党对建设生态文明的部署和要求。因此,我们要落实好这些要求,不断推动我们的发展向着更加光明的未来前进。
落实好新发展理念,避免“五个无”,实现“五个有”。向党的代表大会精神看齐,落实好党代会提出的各项决策部署,增强看齐意识是很重要的。看齐意识包含的内容极其丰富,我们要不断增强看齐意识。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过程中,我们要不断增强“四个意识”,把这次主题教育开展得更好。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据宣讲家网站报告录音整理
责任编辑:婧雅)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