着力扶志扶知扶德 破除农村“精神贫困”(2)

着力扶志扶知扶德 破除农村“精神贫困”(2)

2

广元市昭化区创新开展“养成好习惯、形成好风气”脱贫奔康文明示范村(户)创建活动,有效地激发出群众自主脱贫自强奔小康的内生动力,为决胜脱贫攻坚和同步全面小康提供精神力量,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

1.解决思想认识是破解农村“精神贫困”的根本。思路决定出路,认识指导行动。只有深刻认识解决群众“精神贫困”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紧迫性,切实解决农村脱贫内生动力不足、“造血”功能弱化等问题,攻克主要矛盾,才能加速脱贫攻坚、统一全面小康的步伐。“精神贫困”是当前脱贫攻坚中最大的难点、最突出的重点,精神的贫困比物质的贫困更可怕,若不从根本上解决“精神贫困”症结,农村群众不可能实现真正脱贫,奔小康就成为一句空话。物质贫困可以靠资金、物质等“硬措施”解决,而“精神贫困”则需要靠思想教育、精神激励等“软措施”才能解决,并且需要一定的时间和过程,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因此,要坚持物质脱贫与“精神脱贫”两手抓、两手硬,进而做到两促进、两同步。

2.坚持“接地气”是破解农村“精神贫困”的关键。部分基层工作存在的通病就是脱离群众、脱离实际,搞形式主义,做表面文章。接地气是务实为民、改善民生的最基本要求,接地气必须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注重工作的针对性、操作性和实效性。通过深入细致的调查研究,找准“精神贫困”的根源,对症下药,因地制宜,制定切实有效措施。广元市昭化区着力开展脱贫奔康文明示范村(户)创建活动,出实招、见实效,让群众真脱贫、得实惠。

3.建立长效机制是破解农村“精神贫困”的保证。破解农村“精神贫困”难题是一项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久久为功,建立科学的长效机制,确保这项工程能一直顺利开展下去,不断促进农村精神文明建设健康开展。而长效机制的建立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它必须随着时间、条件的变化而不断丰富、发展和完善。昭化区探索的“道德分红机制”,赢得了群众和社会的广泛认可,成为建立长效机制的有力抓手,对引导人们崇德向善、培育良好道德风尚发挥了积极作用,为推动脱贫奔康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同时,该区对破解农村“精神贫困”建立长效机制的探索还在继续,将逐步形成具有可操作性、可复制性的长效机制,纵深推进文明示范创建,从根本上解决农村群众“精神贫困”问题,为脱贫致富奔小康持续添劲助力。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