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政治> 正文

【70年系列报告】郭建宁:中国道路 中国理论 中国话语(2)

2.中国道路的内在逻辑

《论十大关系》的主题是探索怎么走出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党的八大最主要的是探讨了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怎么认识我们的主要矛盾;《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主要讲的是社会治理,也就是我们今天强调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根据这样的思考,下面我们就从这三个方面来探讨中国道路的内在逻辑。

第一个逻辑,以苏为鉴与中国道路。《论十大关系》的主题是以苏为鉴、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论十大关系》开宗明义地指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最近苏联方面暴露了他们在建设社会主义过程中的一些缺点和错误,他们走过的弯路,你还想走?过去我们就是鉴于他们的经验教训,少走了一些弯路,现在当然更要引以为戒。”他指出要以苏为鉴、以苏为戒来探索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在此后几年,毛泽东同志在有关讲话中多次提及《论十大关系》。他认为,《论十大关系》开始提出我们自己的建设路线,有我们自己的一套内容。《论十大关系》实际上开创了探讨适合中国情况的社会主义道路的新起点。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改革开放以来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1982年9月1日,邓小平同志在党的十二大开幕词中明确提出,“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从而高高举起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从党的十三大到十九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都是大会报告的主题词。经过长期的不懈奋斗和接力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使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古老东方大国,焕发出蓬勃生机与活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取得伟大成就。从中华民族的历史维度看,意味着近代以来历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从社会主义的发展来看,意味着社会主义在中国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并不断开辟发展新境界;从中国道路的世界意义来看,意味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为解决人类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

第二个逻辑,物质文化与美好生活。关于我们国内的主要矛盾,党的八大的表述是:人民对于建立先进的工业国的要求同落后的农业国的现实之间的矛盾,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1981年,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了《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对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在八大表述的基础上作了更加规范的表述,即:在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国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2017年,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是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党关于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判断的主要思路和发展历程。

那么,八大的表述是“经济文化”,1981年决议的表述是“物质文化”,现在的表述是“美好生活”。其实,经济文化、物质文化含量已经很大了,大体上相当于我们现在讲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但美好生活的覆盖面更大,比如说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不完全属于经济物质,也不完全属于文化,但是它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应该说,美好生活体现了今天人民的价值追求,也体现了今天我们党的执政理念。

另外,过去讲的是落后的社会生产,现在改成了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当然,这不是说今天的中国社会就完全没有落后的社会生产,但它不是主要矛盾,也不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主要矛盾是什么?是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不平衡,比如说地区、城乡等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主要就是补齐民生短板,特别是满足人民在教育、医疗、卫生、环境、生态、就业、住房等方面的需求,增进人民福祉,为老百姓排忧解难,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这是第二个逻辑,从主要矛盾的演进来看。

第三个逻辑,两类矛盾与国家治理。1957年2月毛泽东同志在最高国务会议上作了《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报告,强调有两类矛盾摆在我们面前,一类是对抗性的敌我矛盾,一类是非对抗性的人民内部矛盾,但主要还是要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并且提出了一系列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具体方法。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面临着新时代、新形势、新任务,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或者称为化解社会矛盾,也需要新的理念、新的表述、新的视野和新的发展。我们党在这个方面最新的、最重要的进展就是,提出了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这一个重大课题。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阐明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我国国家治理体系需要改进和完善,但怎么改、怎么完善,我们要有主张、有定力。他又说,我们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体上是好的,是有独特优势的,是适应我国国情和发展要求的。同时,我们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方面还有许多亟待改进的地方,在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上需要下更大气力。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些重要讲话深刻论述了国家治理的重大任务,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从毛泽东同志论述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到习近平总书记阐释国家治理现代化,也反映了我们党对社会主义认识的不断深化,就是我们党要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3.中国道路的基本特征

70年中国道路的基本特征怎么来概括,有很多的方面。在这里,我就想讲三点。

第一个特点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什么是阶段性?社会主义建设探索和1978年以后的改革开放,这是它的阶段性。什么是连续性?那就是刚才讲的以苏为戒与中国道路、物质文化与美好生活、两类矛盾与国家治理,是继承、守正、创新、发展,具有其连续性。前30年,是积累、是基础;后40年是飞跃、腾飞。70年是阶段性和连续性的统一,这需要我们全面理解和科学把握。

第二个特点是独创性和综合性的统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要有中国特色,体现中国特点、中国作风、中国气派、中国道路。独特的历史背景、独特的文化传统、独特的基本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走自己的路,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这个道路的独创性表现在,不是简单延续我国历史文化的母版,不是简单套用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的模板,不是其他国家社会主义实践的再版,也不是国外现代化发展的翻版。这是中国道路的独创性。

但是,这个独创性又具有开放的胸怀、开放的视野来吸纳人类文明的一切优秀成果为我所用。因此,它也具有综合性的特点。比如说,在政治上,我们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但是在经济上我们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同时在技术、管理等方面也学习国外的先进成果;在文化上我们又特别强调,五千年的中华文化、中华文明是我们的根本、根脉、根基,要弘扬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它的创造性的转化和创新性的发展。

第三个特点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我们强调,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中国道路、中国精神、中国力量,因此它具有民族性。同时,中国在发展过程中也为世界文明作出了贡献,因此它也具有世界性。这就是我们今天讲的文明交流互鉴、人类命运共同体。

责任编辑:张凌洁校对:张一博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