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国际> 正文

熊李力: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解读(2)

第三个阶段(1979年—2012年),现状外交。

现状外交,实际上是指中国对现存世界体系转为支持、融入的一种正向认同的姿态。这一阶段被认为在1979年开始,我们可以从国内外两个角度予以观察。从国内来看,1978年12月,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正式开启了改革开放新篇章。随着改革开放的到来,我国国内的主导性意识形态转变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在这一背景下,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外关系也相应发生了改变。在当时的特殊环境下,对外开放严格说来主要是指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开放。从国际来看,1979年1月1日,中国和美国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美国答应了我们的全部要求,与台湾断交、撤军、废约。此时,我国外交更多的是强调创造有利于国内经济发展的国际环境。由此可见,在20世纪80年代,中国外交开始呈现出更加开放更加融入的姿态,一方面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始积极融入世界体系,加入了一系列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同时与主要世界大国甚至包括苏联的关系都处于改善之中。2011年,与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累计已经达到172个,占世界主权国家的绝大多数,这也充分表明经过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中国外交已经进入了一个非常有利的新阶段,这就是对现状正向认同的基本姿态。

那么,党的十八大后的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与1979年到2012年的中国外交有怎样的联系和区别?这里我们需要将中国外交第三阶段(1979年—2012年)的三十多年间的一些基本特点与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进行对比。我们不妨还是以时间为轴进行梳理。

从第三阶段的前十年来看,中国外交秉持和平与发展两大主题,更多强调与世界各国互不干涉内政、求同存异、共同发展。总体来说,中国当时进行改革开放的外部环境是比较好的。

从第三阶段的中间十年来看,随着苏联解体,冷战结束,美国突然发现苏联作为美国最强大的对手消失了,这时中美缓和、中美合作的重要外部因素似乎不复存在了。因此,在1989年后的几年间,中美关系出现了比较大的波折。当时中国在外交上面临着重大的挑战——中国并不具备苏联的实力,但是很可能取代苏联在冷战时代在国际格局中所处的地位,也就是美国的头号对手,而中国无论是在军事还是在经济方面,都与冷战时代的苏联存在重大差距。如果说中国不具有苏联的实力却取代了苏联在冷战格局中的地位,那对于中国来说是非常危险的。尤其是在1992年美国大选期间,当时在任总统老布什受到民主党总统候选人比尔·克林顿的强大挑战。克林顿不仅对老布什在经济方面的政策提出强烈批评,也集中火力攻击老布什的对华政策,认为老布什对中国不够强硬,在诸如人权和贸易问题上,对中国妥协让步太多。克林顿甚至扬言,如果他当选总统,一定会对老布什的对华软弱政策进行调整。一时间,中美关系面临重大挑战。1993年,克林顿就任新一任美国总统,中美关系开始面临着现实的威胁。1993年11月,首次亚太经合组织(APEC)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美国西雅图召开。在这次峰会上,中国和美国两国领导人实现了见面、会谈。这次会谈后,中美关系开始出现一些积极变化。当然,此后还出现过一些波折,譬如,美国国会几乎每年都要审议是否给予中国贸易最惠国待遇,认为中国如果在人权问题上不能让美国满意,美国应结束与中国贸易最惠国关系。尽管贸易最惠国待遇是中美两国相互对等给予的优惠待遇,但是由于中美两国当时不对称的实力对比,使得美国在贸易最惠国待遇上具有比中国更大的主动权。在这种背景下,美方凭借自己的实力优势,不断在中美关系上挑起事端,制造各种摩擦。但是1993年后,中美关系开始逐渐发生向好的变化。首先,尽管APEC可能不是最重要的国际机制,但是由于它每年召开一次的领导人非正式峰会,给当时中国外交提供了比较大的空间,无论是和美国还是和其他大国都有了更多交流与沟通的机会。

1993年到1994年,中美加强了交流密度。这其中出现了非常有意思的一幕,克林顿竞选总统时曾攻击老布什对华太软弱,而最重要的证据就是老布什曾否决了美国国会要求取消美国对华贸易最惠国待遇的动议。最终,剥夺中国最惠国待遇的法案就没有通过。克林顿在竞选期间曾就此对老布什进行猛烈抨击,但是到了1994年,克林顿宣布对华贸易最惠国待遇同人权问题脱钩。1995年,克林顿政府抛出了一个著名的“接触政策”(Engagement Policy),这不是简单地同我们打交道,而是基于当时美国对自己实力的高度自信,这种自信不仅体现在美国对自身经济、军事等硬实力的自信,也体现在美国对自身价值观的软实力的自信,认为通过与中国不断“接触”,最终会软化、同化中国,并且认为在美国强大影响力下,中国最终会认同美国的价值观及其对世界体系、世界秩序的主导。因此,从克林顿的主观意愿来说,他希望通过这种“接触”来实现美国最终的对华战略目标。客观地讲,克林顿的“接触政策”也为中美关系未来二十年的发展提供了比较好的基础,毕竟美国选择的是与中国交流对话,而不是以对抗的方式对中国施加影响。1996年大选期间,克林顿作为在任民主党总统谋求连任,而共和党方面又反过来批判克林顿的对华政策过于软弱,不能坚持美国的原则。但是克林顿最终赢得了连任,因此在20世纪90年代后半期,中美关系总体来说继续稳定向前推进,尽管中间经历了台海危机、科索沃战争,但是总体来说,中美关系在后冷战时代逐步确立了基本的发展框架。到了1998年克林顿访华期间,中美之间第一次宣布两国可以成为建设性战略伙伴,这是冷战结束后美方第一次用伙伴来形容中美关系,可以说在这一阶段,尽管中美之间的实力存在较大差距,但是中国外交与世界大国,以及与世界体系的正向认同和合作态势并没有改变。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