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鞠熙:穿越300年,看康乾盛世的北京胡同(2)

二、从中帽胡同的栅栏门看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

从大帽胡同继续往前走,一直走到中帽胡同西口和赵登禹路的交接处,站在这一点上,300年前我们会看到什么?这是当年我们会看到的场景。

4

我们的康熙皇帝做了一件非常伟大的事。大家知道康熙这个人寿命特别长,活了80多岁,他80大寿那一年,普天同庆,整个北京城被办成了一个巨大的嘉年华。从故宫的神武门,经过西安门、新街口大街,再到西直门内大街,出西直门奔高梁河,再沿着高梁河一直到畅春园,一整条长街全部张灯结彩,挂满了各式各样的装饰品,每隔几百步就搭一个大戏台,所有的官署、王公大臣,包括外国的使臣和蒙古的王公贵族,但凡有权势的人家都在这个地方请戏班子演戏。为了记录当年的盛况,宫廷的御用画家们就把这一条街沿线的情况全部画了下来,幸运的是当时的赵登禹路就在绘画范围内,于是今天的我们就可以知道当年的赵登禹路是什么样子。

当时的胡同口有一个很重要的标志性建筑,今天已经看不见了,但在其他一些胡同还留有痕迹。北京有个义达里胡同,还留着小木桩子,大家知道这原先是什么吗?这个叫栅栏门,是清代的治安联防设备,类似我们今天的岗亭之类的。清代北京城的居民与明代时相比有一个很大的变化,1644年清军入关之后,把北京内城作为了八旗子弟的专属居住地,所有的汉人(当时称明人)一律迁往外城,同时禁止城内所有的商业活动。咱们今天的大栅栏儿、鲜鱼口、珠市口这些地方,从前商业特别繁华,之所以会如此就是因为内城不允许开设商铺。特别是戏园子、酒楼茶肆等都集中在前门一带,为什么?因为晚上要关城门,戏园子是供八旗子弟消遣的,必须离城门够近。顺治年间,内城允许经营仅有的两种商业——猪肉店和酒店。这主要是由于八旗子弟得吃肉,那时候冰箱、冷链全都没有,早上去城外买一趟肉再赶回来,要是在大夏天肉就臭了,所以猪肉店一定得开得到处都是。当时顺治帝希望在内城实行的旗明分治城市管理体制有点类似唐代实行过的里坊制。里坊制是什么?好比以前的单位大院,每个单位都修围墙把自己围在里面,你这是北师大,你这人民大学,你这是电机厂,你这是扎管厂。内城地区被划分为一个个格子间,主要承担居住的功能,街道只存在于格子分界的地方,所以只有几条主要的街道。那么栅栏门就承担管制的功能,到了晚上关门的时候大家不可以在外面游荡,都得回去睡觉。有什么事情就要赶在白天栅栏门开着的时候办完,要是被发现过了11点还在外面,那对不起了,你就得到五城兵马司的局子里去蹲一宿。所以当时晚上的街道是非常非常冷清的,人们完全没有夜生活可言。

但是仔细看上面那张图我们可以发现,栅栏门内外都有商铺出现了,不是卖猪肉的也不是卖酒的,大概是卖布的,也可能是卖家里的锅碗瓢盆的。这说明什么?单纯以居住单元来划分的一个个格子是不能够满足人们的日常消费需要的。商业开始侵入到居住空间,格子的界限自然而然地被打破。当人们逐渐把活动范围扩展到了格子之外,栅栏门的作用已经名存实亡了,这是中国在唐宋之际,城市史上出现的一次极为重大的变化。

讲到这里,不知道大家有没有意识到,其实这一幕在今天的北京仍在上演。前几年北京市出台了一个新规,就是打开大院,把院内道路规划为公共道路,我们从中仍然可以看到这样一种城市形态的转型。不知道大家是否意识到,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们希望把人的生活都圈定在单位范围之内。你就在一个单位里,读单位的幼儿园,读单位的子弟小学,再之后读单位的技工学校,毕业以后再进单位工作,这样你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单位这样一个小世界里度过的,对吧?但是现在我们看到单位大院的门被打开了,回顾历史看到唐到宋的转型,清代康乾盛世出现之后的巨大转型,我们正在见证盛世的出现。

这是从木栅栏门说到的我们城市空间格局的变化。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