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鞠熙:穿越300年,看康乾盛世的北京胡同(5)

五、从后半壁街的十四王爷府看皇权的至高无上

出了柳巷胡同西口,有条街叫南草场街,继续走是一条叫前半壁街的胡同。

8

这一片是今天西直门宾馆的所在地。西直门宾馆在西直门内算是非常大的一个地方了,大家从那经过的时候一定都可以看到。从康熙后期到乾隆时期,这片地方是大名鼎鼎的十四王府,那时候这条路是不存在的,人不可以过,为什么?因为这是王府门前。王府门前要设置路障,行人不得通过。如果你想穿过去,穿到西直门内大街上,那根本是不可能,早就被王府里的人给逮起来了。

9

给大家介绍一下,这幅图是《北京风俗图谱》套图中的一幅。清末民国时候有一位很有名的日本汉学家叫青木正儿,他来北京生活了很长时间,非常热爱北京,就请北京当地的画匠画了一套表现北京风俗的图片,内容非常丰富,里面就包括上面的这一幅。因为是当时的人画的当时的情况,因此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大家知道十四王府住的是谁吗?好几年前穿越剧特别火,比如有一部叫《步步惊心》的,里面有讲十四阿哥允禵,就是那个远征西北攻打新疆的抚远大将军,风雨之中面不改色。康熙帝极为倚重十四皇子,不是还有个故事吗?说本来康熙皇帝临死前是要把皇位传给十四阿哥的,后来被他舅舅给改成了传位于四王子,传给雍正了。其实这事根本就不靠谱,怎么可能呢?从古时候汉字的写法来看就不可能。但是很多人都非常相信篡改诏书这件事情,就像刚才我们讲的顺治皇帝出家的故事一样,你说它没道理,其实也有那么点道理。这个故事的道理是什么?说明十四王爷特别受人民群众的喜爱,大家觉得他真是个好阿哥,希望他登上皇位。故事中寄托着这么一种感情。

大家看图上,十四王爷的府邸里有一片园林,里面有假山,有水池子。清代和明代不一样,明代时,什刹海边上全是巨商富甲的私家园子。现在北大还有一个餐厅叫勺园餐厅,为什么叫勺园呢?当年有一位巨富米万钟在那里建了他的私家园林“勺园”,而这位米万钟自己住的宅子就在什刹海边上。明代是可以自己从什刹海引水修建私家园林的,到了清代是不行的,清代整个三海的水都属于皇家御苑,

没有皇帝御批绝对不可以私自引水。所以后来那一带都没有私家园林了,这也是为什么有段时间什刹海边上跟野地似的,蒿子都长得老高。

寻常人家不行但允禵他们家可以,这也从侧面说明他爹是很喜欢他的。但是因为它的主人没能当上皇帝,这所大宅邸也确实是命运多舛,仅仅两代之后,允禵的孙子永忠就不可以再住在里面了。宅子被皇帝收回,永忠搬到了西直门北的北扒儿胡同,后来改成了北大安胡同,现在北大安胡同这个名字也不在了,永忠后来住的宅子也没有了。这是袭了爵的孙子。我们知道袭爵只能一个人袭,永忠是允禵的嫡孙,还有一位没能袭爵的子孙贝子永苏就搬到了大取灯胡同。大取灯胡同的这栋房子叫贝子弘旿府,如今还在,而且还修得挺好,外面的八字影壁很漂亮。如果大家有机会去大取灯胡同的话可以去那看看。被皇帝收回之后,十四王府就变成了一座空宅,一直到同治初年,这个地方才成为了道光帝的第九个女儿寿庄公主的府邸。光绪末年,这个地方再次荒废,今天已经是西直门宾馆所在地了。

刚才我们说王府门前的路是不让人走的,但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乾隆京城全图》上在本不该让人走的地方画了一个小小的院落,还写了几个字——地藏庵。如果不允许进入,为什么会有一座庙呢?为什么它离王爷府这么近还被画在了地图上?大家看过《红楼梦》吗?《红楼梦》就是以一个清代王爷的府邸为原形写的,《红楼梦》里有个“家庙”。家庙是做什么用的?祭祀。庙都是用来祭祀的,肯定都得有香火。咱们想《红楼梦》里的栊翠庵住的是谁?妙玉。贾府的家庙水月庵里住的是谁?智能儿和他的师父,是吧?跟他们家关系特别密切,经常来府中走动。这和当时王爷们的生活方式有很大关系。

第一,王爷一般不只有一位福晋,肯定还得有个侧福晋。王爷在世的时候还好办,可是王爷要是不在了呢,福晋要怎么办?老太太还在家里当家做主,可是侧福晋和那些陪房丫头呢?王爷用过的人呢?出家是最好的归宿。第二,大家看过一些清宫剧吧,前两年有一个剧叫《甄嬛传》,甄嬛是怎么进宫的?选秀女。没错,三年选一次秀女。可是我们要知道,那时候紫禁城选秀女,不是说只选当嫔妃的,宫里得有人使唤吧,还得选宫女呢!宫女得在宫里面服务到25岁才能被放出去自由婚配,在紫禁城和王府里都是如此,这在当时意味着什么?根本嫁不出去。那时候18、19岁没嫁出去已经是老姑娘了,25岁出去之后成婚的可能性就很低了。那怎么办呢?出家呗,你也不能跟着哥哥弟弟过一辈子。旗人姑奶奶很厉害,看过老舍先生的小说《正红旗下》就知道,里面讲到他的姑姑非常厉害,但是也是一辈子没有出嫁。大多数的女性都不愿意在别人家寄人篱下,所以又出家了一拨,这就造成北京的尼姑庵特别多,远远多于别的城市。

再给大家讲一下我们北京最后一位蒙古王公的格格。蒙古王公永远是公侯伯子男这样世袭罔替的,永远是王公一级的,所以府邸总是很大。今天的柳荫街一带有一个阿拉善王府,不知道是哪个单位占着。这最后一位蒙古格格从小在北京长大,就住在阿拉善王府里,成年之后,可能将近30岁了才回到蒙古。

格格名叫塔祉华,据她回忆,她小时候特别调皮,她的阿玛和额娘为了让她学规矩,就把她送到了胡同口的尼姑庵里面去学规矩,之后一待了好几年,直到长大到了谈婚论嫁的年纪才接回家里。这所尼姑庵被我考证出来了,叫圣泉庵。

从中我们可以挖掘出一些很有意思的信息。前面我们提到魏儿胡同里有个正红旗官学,那时候北京有很多学校,政府建了很多,八旗内部专为旗人建的学校也有很多,另外还有自己开设的私塾,只要给老师一点钱就可以去上学,所以北京城市居民的受教育水平是很可观的。问题是只有男孩子可以上学,女孩子不能,那女孩子怎么接受教育呢?都像林黛玉那样请个家教先生在家里教她?不现实。我们刚才讲尼姑庵里大多是什么人?宫里的宫女和有宫廷生活经验的人。她们本身受过非常良好的教育,懂得礼仪进退,还能读会写、能掐会算。尼姑庵实际上就成了女孩子们的学校,她们在那里学到的不仅仅是我们今天学的知识性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学习礼仪、持家,如何与人打交道,维持社会关系。《红楼梦》里有大户人家的女人之间相互来往送礼的情节,这是当时社会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运作方式,这个社会分工其实是非常明确的,不要说那时候的女性没地位,家里仓库的钥匙都是王熙凤把着,贾琏想用点什么东西,那得求王熙凤。按照传统,我们总说中国古代的女子要三从四德,这也没错,而在实际运行上它也有自己的一套法则。女子因为掌握了很多待人接物的礼仪性的符合社会需要的东西,所以实际上成为了非常重要的家庭力量。一个家庭想要维持人脉,他们家的先生想要升官发财,说不定还就得靠他的太太跟人家去打几圈叶子戏呢!此类场景我们经常可以在民国时期看到,也就是所谓的“太太外交”。得太太先外交好了,我们才能建立起正常的外交途径。直到今天仍然是这样,很多民间的外交活动其实是靠女性在推动的,例子就不举了。

以上是我们讲到的尼姑庵作为一种非常特殊的女孩子的学校的情况。

下图是1930年的时候拍的地藏庵。

10

非常漂亮,大树掩映之下非常整齐的房子。

沿着半壁街一直往西走,然后顺着西直门南小街往北一拐,就到了西直门内大街。

11

上面这张图不是西直门内大街,是从它背后拍的城楼子。给大家看这幅图是想说明什么?试想18世纪的北京,房子都不高,基本上就是一片两三米的房子,王府稍微高一点,可能四五米左右,但也高不到哪里去。在房子都比较矮的情况下,当我们到了西直门内大街,向左手边一看,看到将近40米高的连着城台的西直门城楼(40米是当时普通房子的20倍左右了),会是一种什么感受?

12

这幅图与我们的一段比较屈辱的历史有关。当年,八国联军从天津塘沽口上岸,一路长驱直入从西直门进了北京。上图是他们的随军记者画下的对北京城的第一印象。我也能够理解,对一个当时的西方人来说,一路上看惯了低矮平房和田野风光之后,乍一看到这么高大的西直门城楼确实会有这种感受。这张画传达出至高无上的皇权在俯视、控制着人们的强烈意味,我想即使是像我们这样的现代人,也能从这幅场景中感受到当时北京城作为帝国中心的荣耀感。每当城门一开,那就热闹了,整个西直门大街变成了川流不息的海洋。骆驼、驴子、马车驮着货物不间断地从西直门的门洞子里涌进来。乾隆五十年,一个英国使团受英国皇帝的派遣来到北京拜访乾隆皇帝,为首的官员叫马戛尔尼。后来,使团中的一个人在他的日记里记述了对北京的印象和感受,他说,天哪,你不能想象北京的大街上有多少人,走在大街上的时候,你必须把双臂放在胸前,用你的两个胳膊肘左推一下,右推一下,才能够往前走,否则你是没有办法走过去的。他说,我这一辈子都想象不到,有那么多的人同时出现在一条大街上。可见当时的北京是非常非常繁华的。

下面这幅图还是我们刚才说的康熙八十大寿的时候画的那张,图上是西直门附近。

13

你看,想把商业赶出城市可能吗?大家可能看不太清,大街两边已经开满了店铺,有卖布的、卖染料的、卖烟的,有南北川广道地药材、南北川广杂货、四川广东的杂货,有石马名烟、云南的烟、浙江的烟、福建的烟,还有玉容肥皂,这是进口的东西了,各种招牌幌子到处都有。这里有一个很有意思的现象:早期的幌子一般都是实物,你要卖桶,就放一个桶;你要卖煤,就放一块煤;要卖布,你就放点布;要卖酒,你就挑一个大葫芦,基本上是这样,为什么?因为大多数人都不识字,得看到东西才知道是在卖什么。再看上图,到了康熙八十年的时候文字幌子很多了,说明老百姓的受教育水平高了,你去采买东西的时候,至少那些小厮都是认得字的。

图中绝大多数人梳着大辫子,有的垂下来,有的盘在头顶上,都是旗人打扮,但实际上你在西直门内大街上可以看到来自五湖四海的人,为什么?因为离护国寺不远了,护国寺是内城最大的东西两个庙之一,叫西庙,每个月开三次庙会。每到开庙会的时候很多蒙古王公都会来,因为这是一个藏传佛教的寺庙,即喇嘛庙,蒙古王公很多都在这个寺庙里进行他们的祭祀活动。除了蒙古人,你还能看见高鼻子、蓝眼珠的外国人,为什么?西直门内大街上还有西堂(西直门天主教堂圣母圣衣堂)。我们的西堂始建于雍正元年,那时候教堂里的传教士有七个人之多。王府井也有一个小教堂,是东堂(王府井天主教堂圣若瑟堂),旁边有一小块空地,欧洲来的传教士特别怀念家乡,就在那个地方开辟了一个小葡萄园,每年在那种葡萄,自己酿酒。如果有人去拜访他们,他们还经常邀请人家喝自酿的葡萄酒,非常有意思。另外传教士还对外看病,康熙乾隆年间,中国已经出现了西药。为什么康熙帝跟法国传教士白晋的关系特别好?就是因为有一年康熙帝得了疟疾,白晋用特效药治好了他的病。

最后总结一下,今天大家跟我一起在18世纪的北京的几条胡同里游历了一番,相信大家已经对当时的胡同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我想说的是,北京的胡同绝不仅仅是建筑,也绝对不仅仅是一种城市规划的方式,它是真正意义上的“神州”。今天我们把中国称为神州大地,因为它是由神性和人性共同构建起来的空间,好比胡同里的小庙,是我们给祖先留下的一席之地,好让我们觉得离祖先并不远。北京的胡同五方杂处、肝胆俱全。在这里,王爷和乞丐比邻而居。十四王府旁边就有乞丐住的小小土地庙。红尘与番外一墙之隔。老舍先生说得好,北京的胡同就是这样的一个地方,你生活所需的一切,都可以在百步之内解决,就算你真的过腻了,觉得世间特别不美好,想出家,你也不用到深山老林里面去,胡同口里的庙就可以出家。高僧就隐居在胡同里,你可以在胡同度过你从生到死的整个过程,所以它可以称得上是你真正意义上的家。你生在这里,就算有一天你离开了人世,我们还认为你在这里,在土地庙里,留着给你的香火。正因如此,我说从前的胡同就像缩微的神州大地一样。我们住在北京城里,可以在大街上买到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见来自五湖四海的人,我们同时也能体会到乡村生活的乐趣。河槽就离我们不远,可以抓点野味,摸点鱼虾,我们自己家的院子里可以种蔬菜、庄稼。我们的视野很广很广,登上景山,登上钟楼鼓楼,一眼就可以望见西山。甚至不用登上那么高的地方,我们站在银锭桥上就可以看见西山。我们的生活空间永远是熟人社会,左邻右舍都是几十年的老邻居。胡同里的小广场是我们见面、聊天、说事的地方。逢年过节,我们除了互相串门之外,还在一起行香走会、拜神、演戏。胡同口有搭台子演戏的地方,我们在一起看戏,演员都是熟识,什么时候该叫好,什么时候该轰他下去,都不必跟他客气。我们一同在胡同里住了很多年,大家彼此信任,知根知底,绝大多数的矛盾纠纷都能自行解决,根本用不着麻烦顺天府尹。当我们老了,睡思昏沉,也没有力气再做更多的事情的时候,大槐树底下总有那么几个交了几十年的老友,陪我们聊天,陪我们走到最后,让我们永远不会孤独。这就康乾盛世胡同居民的生活。

梁思成先生说北京是都市计划的无比杰作,我想正是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思想成就了这个杰作。也因此,习近平总书记才会要求我们“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希望大家都能像爱护我们的生命一样爱护我们的这座老城。

我今天就讲到这,谢谢大家!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杨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