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喜的是,在2019年末,中美两国完成了中美经贸谈判第一阶段的磋商,形成了第一阶段的谈判成果。在第一阶段情况下,中国出口美国的化工化纤类商品,其大约价值1900亿美元,这批商品不再被额外地征收附加关税。而已于2019年9月1日所实施的类似于玩具、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价值1100亿美元的商品的附加关税由15%下调到7.5%,还有原来被征收25%关税的2500亿美元的商品,不仅不加征到30%,并且在25%的基础上减半征收。
在上述背景下,中国和美国的贸易关系将会出现较为明显的改善,对于提振贸易信心,有效扩大中国的出口,特别是对附加值较高、产业链较长的商品,起到了良好的支撑作用。并且,在中美贸易谈判中,我们所坚持的立场,是用扩大进口的方式来适当减少贸易顺差,维护贸易平衡,而不是限制出口的方式。在中美经贸谈判第一阶段成果的推动下,中美两国坚持面向未来,共同合作,形成共赢的目标,2020年出口形势将会有较大程度的改观。
除了三驾马车外,还有一个周期性因素是关于实体经济运行的。从实体经济运行状况看,总体呈现了小幅回暖的情况,但距离我们的目标仍有较大的差距。2019年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比10月份加快1.5个百分点。从环比来看,2019年11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个月增长0.78%。这说明,工业增加值的增长在加快,总体呈现出改善,但是从2019年1月-11月的情况看,工业增加值的增速只有5.6%,而GDP预计的增速可能在6.1%左右,工业增加值的总体情况是低于GDP的增速水平的,对于GDP的直接拉动贡献相对较弱。
2019年11月,我国工业企业的产销率是98%,总体维持在正常的局面,但是,工业企业的利润总额却呈下降趋势,1到10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是5万亿多一点,同比下降了2.9%,如果单从10月份的情况来看,利润总额同比下降了9.9%,这个降幅是比较显著的。所以,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和复苏,还有待时间的检验。
接下来,分析一下结构性问题。第一个结构性问题是通货膨胀。从通货膨胀的表现看,是由猪肉产品带动的,但是猪肉产品只是本轮通胀的导火索。那么,什么是构成通胀的真正内在原因?从现状看,也许是实体经济对利润的追求,中国实体经济的主营业务利润率已经非常低了,只有百分之五点几,实体经济从2003年到现在,主营业务利润率持续下滑,而维持企业利润增长的,主要因为企业都持有一定的土地投资和房地产投资。
前段时间,有人简单地梳理了中国上市企业所持有的投资性房地产情况,目前的情况是,中国的上市公司持有大约1.35万亿的房地产投资,也就是说,因为房地产、土地价格的上涨,所带来的企业财产溢价型收入增长还不错。但是,从2018年第四季度以来,出现的最大问题是土地、房地产价格在主要的一、二线城市中并没有增长,这就使得实体经济的收入状况只能依靠经营型收入来源,而经营型收入的利润率水平又很低,稍有不慎就很难抵御当前的风险冲击。
所以,实体经济迫切需要提高现有的利润水平,而提高利润水平最简单有效的手段就是涨价。但是,实体经济的涨价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小微企业是没有资格调价的,只有大企业才能调价,小微企业只能相应的跟进而已。从市场结构看,大企业往往愿意利用市场的下行期来扩大自己的市场占有率。除非大企业也面临同样成本因素的困扰,使得它们发现扩大市场占有率已无力抵御当前利润总额的下行,才会选择涨价。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