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党建> 正文

焦向东:从北京东城革命精神看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和使命(2)

再到后来,辛亥革命结束了满清的封建统治,但是也没有救亡图存成功。袁世凯窃取了革命果实,并且倒行逆施,当起了皇帝。而袁世凯死后,中国又陷入了连绵不断的北洋军阀割据混战之中,民愈不聊生。

以上介绍的就是新文化运动之前的中国,我希望大家把握的不是历史的细节,而是历史的脉络。什么是历史?在我看来,历史就是一个不断尝试的过程,甚至需要我们不断的“试错”。正是经历了一次次的希望和一次次的失望,又有一批中国的先进分子意识到一个问题:西方资本主义为什么能够发展起来?因为在此之前,西方世界里兴起了一场长达百年的文艺复兴运动。文艺复兴运动打破了长久以来扣在西方人民头脑当中的宗教枷锁、封建枷锁,使西方人民的思想获得了空前解放,为后来资产阶级革命的成功扫清了思想障碍。所以中国的先进分子认为,中国要想救亡图存,也必须进行思想文化领域的革命,这就是后来的新文化运动。

新文化运动开始的标志是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而这场运动真正步入发展的快车道和高潮期,还要从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并且将陈独秀以及《新青年》杂志成功引入北京大学,实现了一校一刊的完美结合算起。

1916年12月26日,蔡元培接受了民国大总统黎元洪签发的北大校长委任状。当时的北京大学实际上并不适合搞新文化,因为里面充斥的是旧文化,老师大多是前清的遗老遗少,思想极为保守。其中比较著名的旧派老师,比如辜鸿铭辜老先生。首先我们得承认,从学术造诣的角度来看,辜鸿铭辜老先生绝对是一个“大咖”,因为他学术水平非常高,特别是语言天赋出众。他精通九国语言,人生经历也非常丰富,是出生在南洋的华侨,后来到西洋上学,再到后来娶了一个日本太太,晚年又在北洋政府的统治下当教授。所以他用四句话评价自己的一生,那就是“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在东洋,事在北洋”。

旧派老师很有名望,不能直接得罪,但是又想推行新文化,怎么办?蔡元培想了两个妙招:第一,聘请新派学者。蔡元培倡导思想自由、兼容并蓄,高薪聘请一大批新派学者来北京大学任教,让新旧两派人物同场竞技。比如1917年初,蔡元培刚一上任,就请来了38岁的陈独秀担任文科学长,随后又请来了李大钊担任图书馆主任,此外,还先后聘请了胡适、鲁迅、刘半农、钱玄同、梁漱溟、马叙伦等一批新派学者来校任教,从而组成了当时北京大学放眼全国都堪称豪华的教师阵容。

第二,转变办学方针,实行民主办学,允许学生自主选课。这个教育理念非常先进,把选择权交给了学生。大家想,如果你是一百年前的北大学生,想选听什么课?新的、没听过的。那么在当时的中国,什么是新鲜、时髦的?民主、科学、爱国、进步、革命,这是当年最时髦的,这些新思想强烈地吸引着青年人的眼球,使他们充满了改造旧秩序的渴望和创造新文化的热情。

在北京大学校长蔡元培、一批新派学者以及青年学生的共同努力之下,新文化在同旧文化的交锋当中,取得了压倒性胜利,全方位动摇了封建文化在中国思想界的统治根基。今天,我们回头看一百年前这场思想解放运动,客观地说,它有局限性,比如它在中西文化的对比方面,存在过于推崇西方文化、过于否定中国文化的情况。但是不可否认,这场近现代中国前所未有的思想解放运动,使中国人民的头脑获得了空前解放,使知识分子受到了民主和科学的洗礼,为五四运动的爆发积蓄了力量,也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很好的思想基础和文化氛围。

(二)五四运动的爆发

如果说新文化运动还是当时先进分子救亡图存的一种理论探讨,更多停留在纸面上、口头上,那么五四运动则将此付诸于实践了。2019年,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五四运动100周年大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他指出,“100年前,中国大地爆发了震惊中外的五四运动,这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一个重大事件。”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赵苇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