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社会> 正文

马骋:如何让孩子与电子产品和谐相处(3)

三、孩子的良好观念如何形成

在观念这方面,我个人特别认同李玫瑾老师的观点,李玫瑾老师长期从事犯罪心理和青少年心理问题研究。李玫瑾老师在家庭教育中有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就是关于观念的形成。那么,什么是观念?它是人的一种想法和看法,就是“观”的同时形成的“念”。也就是说,在孩子很小的时候,他看到了一个场景或是看到了一个情境的同时,形成了一些想法。

举个例子,基本上每年过春节,我都会带着女儿回爷爷奶奶家,她奶奶家在河北唐山的一个农村。带着女儿回爷爷奶奶家过年的主要原因就是,爷爷奶奶家有一大家子人,好几代同堂,我想让我的孩子有这样的家族聚会的体验,同时我希望她形成这样一个观念:过年就是这样过的,是为了让家人团聚在一起。我希望让我的孩子形成一种观念,就是每到春节就会想到家。我认为家庭应该是家族成员们其乐融融地聚在一起聊天、分享的一个情境,这是我希望她形成一个关于家的观念。再举个例子,有人会问跳下河救人的人,在跳的那一瞬间想了什么,然后这个人会说“什么都没想”,因为他的观念就是:有人掉到河里了,有生命危险,我不用想会不会有危险、天冷不冷这些问题,我就要跳下去救他,因为我在救一个生命。这是什么观念?就是当我们看到一个生命的时候,就不能去伤害、扼杀、残害。这些都是我们从小一点一滴形成的观念。比如,我小时候形成的一个观念,到现在我还会去做,就是当我看到水龙头在滴水,我就一定会拧紧它,如果因为水龙头坏了导致一直滴水,我就会很心痛,这是因为我小时候参加夏令营,老师给我们讲节约用水、环境保护的过程中形成的一些观念,所以现在每当看到浪费水的场景,我的内心就会有一些情绪和想法被唤起。

观念的形成来自于家庭中的言传身教。如果家长很愿意和老人吵架,或者是随地扔垃圾,那么家长就会传递给孩子一些消极、负面的情绪和信息,这些都会被孩子看在眼里。可能对于年龄较小的孩子来说,他们还听不懂,但是这种情绪会传递到他的内心,在他长大以后,当他看到一件本身很中立的、客观发生的事情时,他可能就会像他的家长那样往消极、负面、愤怒的方向上想。因此,观念一定是来自于家庭中的言传身教。

语言决定人对世界的认知。语言决定了我们的想法。我们发现,当孩子的语言更丰富的时候,才会加深他对很多事情的理解,这也是为什么要让孩子多阅读课外书、看绘本,以及让家长多跟孩子交流的原因。我们经常会在家长课堂中讲到,很多孩子发脾气、愤怒,或者沉浸于网络世界、沉浸于电子产品中,是因为他们没有办法很好地表达内心,没有办法通过语言的表达让别人看到他或者关注到他,也就没有办法获得存在感和价值感。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们发现,很多孩子出现这种情况,主要是以下原因引起的:一是因为父母很少跟孩子沟通聊天,他们可能说的都是一些孩子不爱听的话,而不会跟孩子平等地互动;二是在很多家庭中,由于父母很忙,孩子往往由爷爷奶奶照顾,而有些爷爷奶奶由于有外地口音,也不愿意和孩子说话,有的爷爷奶奶在照顾孩子的时候觉得只要孩子安全就行,或者关注点更多的是围绕孩子的吃饭喝水,和孩子没有更多的沟通交流。当孩子对于情感、情绪的词汇量以及表达各种事物的词汇量都没有那么丰富的时候,孩子就没有办法很好地理解自己的内在感受。这个时候,孩子就像刚出生的小宝贝一样,干什么都只会哭,冷也会哭,饿也会哭,不舒服了也会哭,没事干的时候也会哭。因此,家长要让孩子语言足够丰富,这样孩子才能够更好地表达自己。

四、培养孩子向外探索和向内生长

为什么要强调向外探索和向内生长?一个孩子敢不敢去向外探索,有没有向外探索的力量,这些与他的内心力量是不是足够强大都有关系。如果一个孩子的内心力量很弱,他就会躲在自己的舒适区,没有勇气向外看,因为向外看就意味着未知、变化、改变。前面我们提到过网瘾严重的孩子,他们就是觉得对外界的世界没有办法掌控,因此就沉浸在网络世界当中,网络世界都是围绕着他的主观建立的,是他能操纵的。

外在的体验和心灵的感受同属于一片大脑区域。也就是说,当我们向前走一步看到的事情而获得的感受,就会反过来回馈给我们大脑相同的区域。比如,当我们伤心的时候会皱眉,而当我们把紧锁的眉头打开的时候,我们伤心的情绪也会减少一些。这就是外在的体验和心灵的感受同属于一片大脑区域。

内心的力量,包括安全感、自尊、自信。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有了内心的力量后,我们就能够向外探索,比如户外运动、尝试、创造。有的家长说,我的孩子现在特别胆小,那也没关系,家长可以带着孩子参加户外活动。在孩子参加户外活动的过程中,他获得的每一个收获都会反馈给自己,让他更有自信。这也是一个内外互相影响的过程。

最后,给大家介绍一下可视化的时间表。为什么时间表要可视化?因为孩子是没有时间观念的,他也不知道自己在电子产品上浪费了多少时间。如果家长没有将时间表可视化,也没有办法在孩子履行规则和计划的时候,给他们一些奖励反馈。

其一,在可视化时间表上,家长可以将孩子几点到几点要干什么写下来。比如,孩子在几点到几点看了电子产品,几点到几点写了作业,家长可以给孩子一个可视化的时间表,这样一个星期以后,家长可以跟孩子一同来看这个时间表,同时与孩子一起探讨如何规划一个规律性的时间表。同时,由于这个时间表是家长和孩子一起制定的,这样孩子也会清楚地知道自己什么时间在干什么事情。

其二,形成规律的作息,让孩子觉得有些时间是可以自己掌控的。比如,在写完作业以后,他就知道自己可以去玩了。举个例子,如果家长要求孩子写作业时间是1个小时,但是孩子用40分钟就写完了作业,那么剩下的20分钟他们就可以玩了,实际上孩子对于这种可以预期的、可以掌控的事情是非常喜欢的。因此,对于孩子来说,形成规律的作息,让孩子有可掌控、可预期的事情,可视化时间表就会运作地越来越好。

其三,对孩子来说,重要的事情可以作为可视化时间表的强化物。重要的事情有什么?一是好奇心;二是与人交往、结识朋友;三是证明自己。在很多事情上,家长还是要思考一下自己产生的情绪到底是来自于自己的内心深处,还是真正陪伴孩子一步一步习得和养成的。

以上是我对如何让孩子与电子产品和谐相处的一些想法、观点和方法。

(根据宣讲家网报告整理编辑,

未经许可,不得印刷、出版,违者追究法律责任)

责任编辑:张一博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