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晋宏逵:辉煌的紫禁城(2)

那么,第二年五月到底开工没开工呢?此事没有记载。但是在永乐四年朝堂会议之后,的确开始了砍伐木材的工作。时任工部尚书的宋礼,在永乐五年三月上书朝廷:在蜀地马湖府一带,发现了大片的原始森林,木材丰富,甚为幸事。但是此地幽险僻绝,山石峥嵘,人迹不到,木材很难运送出去。忽然一日傍晚,大木在没有外力的作用下顺水自行漂浮,顺流而下,一路之上,木借水势声吼如雷,水助木威,巨石为开。他认为这是山神帮助的结果。皇帝听后,也认为是山川灵气促成此事,于是将此山封为神木山,建立了神木山祠。把堆放各地采办运输到北京的上好木料的地方名为神木厂(现名为黄木庄)。

实际上,当时木材搬运砍伐的工作极其艰辛。明嘉靖工部侍郎龚辉请人把采伐工程画了20余张图,并撰写了《采运图说》。他在其中讲到:自蜀运木有“山川险恶”“跋踄艰危”“蛇虎纵横”“采运困顿”“飞桥度险”“悬木吊崖”“天车越涧”“巨浸飘流”等险恶。如果失败了还要“鬻卖偿官”。由此可见,为了建造北京城,人民付出了难以估计的代价。

我们分析,紫禁城建造初期,地下的基础工程花费了大量人力和物力。第一个证据是紫禁城下雨不积水,说明紫禁城地下有完善的排水系统。第二个证据是紫禁城的宫殿非常牢固,历史上北京曾经历过几次大地震,紫禁城都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据记载,康熙三十二年有一次大地震中,北京城的房屋“十倒八九”,而紫禁城只有太和殿的鸱吻受到一点损伤。近几年,故宫博物院开展的考古工作发现了几处地下建筑基址。这些地下遗址的底部,竖钉着密集的柏木桩,柏木桩上面横放了许多柏木的枕木,枕木上又竖着再排一层柏木,在这种一纵两横的柏木结构基础上又进行夯土,夯土之上再用碎砖铺垫。如果把每一层土加一层砖算做一层的话,一共夯了14层。从这个遗址的情况可以判断,紫禁城在开工之前做了大量采木、烧砖等准备工作,材料齐备并把地下工程完成以后才能做地上的工程,因此我们判断永乐五年五月开工的记载是可信的。

永乐十二年(1414年),朱棣下令开凿下马闸海子(即南海)。

永乐十四年(1416年),皇帝又下令建造一座西宫用为视朝之所。据我们分析,建立西宫的根本目的是,朱棣要拆除燕王府,利用这块地盖新的三大殿。

永乐十四年(1416年)10月,朱棣回到离开三年多的南京,他此行的一件重要事情,就是要与群臣计议营建北京的事宜。11月,群臣合词奏请营建北京,说北京沃野千里,物产丰富,可称天府之国;其山川形势又足以“控四夷,制天下”,是帝王万世之都;而且,现在“漕运已通,储蓄充溢,材用具备,军民一心”,营建条件已经成熟,应该择日兴工。群臣的话,正是朱棣心中所想,于是在永乐十五年(1417年)2月,北京的营建工作正式开始。到了永乐十八年(1420年),这个伟大的工程就竣工了。从此奠定了北京城市和宫殿的基本格局。非常不幸的是,四个月之后,三大殿都毁于大火。

正统五年(1440年),永乐皇帝的孙子开始“三殿两宫”的重建工程。正统年间还按照南京的模式建设了北京的五府、六部,并建设了北京的城门、城楼、石桥,最终完成了永乐的蓝图。所以北京城的建设过程是从永乐四年到正统七年,也就是公元1406年到1442年,30余年。

此后,明清两代都根据自己的需要不断地完善紫禁城的功能,其中明代的嘉靖、清代的乾隆朝是两次建设的高峰期,但是这两次高峰都是在永乐奠定的基础下进行的。

责任编辑:马中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