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晋宏逵:辉煌的紫禁城(3)

二、紫禁城的功能分区

皇宫很多称谓在明清两朝都发生了改变,从明代中后期才开始叫紫禁城,在此之前统称为皇城。永乐时期创建的皇城以南京的皇城为蓝本,经过周密的规划,城内以大大小小的院落为基本单元,按照使用功能可以把城里分成外朝、内廷两部分。

(一)外朝

外朝平面呈凸字型,其中午门即是防御体系,也是外朝的重要场所。从午门进入,是一个东西向宽、南北向窄的广场,对面的建筑名为太和门;东边是协和门(明朝称为左顺门),通往文华殿和东华门;西边是熙和门,通往武英殿和西华门。太和门是紫禁城内最大的宫门,也是外朝宫殿的正门。太和门左右各设一门,东为昭德门(明代称弘政门),西为贞度门(明代称宣治门)。通过太和门,后面是“太和”“ 中和”“ 保和”三殿。太和殿的东边是体仁阁,体仁阁后面是左翼门;相对的,西边是弘义馆和右翼门。所有的门用庑房联系起来,把太和殿大院围和成长方形的大院落。院落的四角各立一个重檐歇山顶的崇楼。这些建筑有一个共同点,都建在高台之上。

文华殿在明代是皇太子的观政之处,文武百官在皇帝那里退朝之后,再到文华殿向皇太子汇报工作,皇帝用这个方法培养太子的办事能力。到了明代嘉靖时期,嘉靖皇帝把这里改为了自己的便殿,同时文华殿也由原本的绿色琉璃瓦改成了黄色琉璃瓦。殿后的文渊阁是藏书楼。文华殿的正殿和后殿之间有一个连廊,组成“宫字殿”。清代文华殿改为举行经筵的地方。

武英殿位于北京故宫外朝熙和门以西。正殿武英殿南向,黄琉璃瓦歇山顶。须弥座围以汉白玉石栏,前出月台,有甬路直通武英门。后殿敬思殿与武英殿形制略似,前后殿间以穿廊相连。东西配殿分别是凝道殿、焕章殿,左右共有廊房63间。院落东北有恒寿斋,西北为浴德堂。武英殿与位于外朝之东的文华殿相对应,即一文一武。明初帝王斋居、召见大臣皆于武英殿,后移至文华殿。崇祯年间,皇后千秋、命妇朝贺仪也在此举行。明代于武英殿设待诏,择能画者居之。崇祯十七年(1644年),李自成占领北京皇宫之后曾在武英殿办理军务,李自成兵败山海关退回北京以后,于6月3日仓促举行的称帝典礼也是在武英殿举行的。6月4日凌晨,李自成撤离北京时下令火烧皇宫,武英殿幸免于难。所以清兵入关之初,摄政王多尔衮先行抵京,以武英殿作为理事之所。10月19日顺治皇帝由沈阳迁都到北京时,一度也住在武英殿里。康熙八年(1669年)2月,因为开工重建太和殿,康熙皇帝要迁出保和殿以避开喧闹的工地,他的祖母认为保和殿是用于举行典礼的庄重场所,此后不宜再用作寝宫,决定将乾清宫修复以供皇帝居住。康熙皇帝在11月乾清宫修理完工之前,暂居于武英殿。擒拿鳌拜事件发生在这一年的5月16日,正是康熙皇帝暂居于武英殿的期间。康熙年间,首开武英殿书局。康熙十九年(1680年)将左右廊房设为修书处,掌管刊印装潢书籍之事。

(二)内廷

内廷总体呈倒凹字型,与外朝的凸字形正好嵌合在一起。内廷宫殿的大门——乾清门,左右有琉璃照壁,门里是后三宫。内廷以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宫为中心,东西两翼有东六宫和西六宫,是皇帝处理日常政务之处也是皇帝与后妃居住生活的地方。后半部在建筑风格上不同于前半部。前半部建筑象征皇帝的至高无上。后半部内廷建筑多是自成院落。

内廷有四条街道把其分成五个版块,中央的部分就是后三宫和御花园,东边是内东路,内东路的外面是外东路,相应的是内西路和外西路,这五大版块把整个内廷涵盖进来。

(三)防御系统

紫禁城的防御系统包括城墙、城门、角楼、护城河和围房。

围房:最开始是明代的“红铺”——为紫禁城的守卫值房,清代又将原先紫禁城城墙下散置的“红铺”发展为了连檐通脊的“围房”,围绕在紫禁城东西北三面。“围房”除了仍然作为守卫值房外,空余的房间还充当库房使用。民国期间,这些房子倒的倒,拆的拆,后来把它的两角建成了两个凉亭。

城门:四面城门的形制不一样。南面正门是午门,午门中央有三个门洞,两边有两个门洞,共五个。东西北三面城门,分别为东华门、西华门和玄武门(后改名为神武门),都是在长方形的墩台上建成的重檐庑殿顶的五间门楼。这三门只有三个门洞,比午门的规制要低。

护城河:开挖于明代永乐初年,河宽五十二米,周长三千八百四十米,水深五米,因为是用石头砌的驳岸,所以俗称筒子河。

责任编辑:马中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