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5】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北京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

【2020-05】充分发挥服务业对北京经济增长的引擎作用

[中图分类号] D616;F2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29-1445(2020)05-0069-04

近年来,北京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推动城市发展理念和发展方式快速转变,并在全国率先进入减量发展阶段。随着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有序疏解和首都功能的优化提升,在减量发展、创新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下,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加快服务业开放和转型,充分发挥服务业作为世界一流城市的经济引擎作用,对于北京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更好地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具有重要意义。

北京构建起服务业主导型经济

经济体系初步实现现代化。2019年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371.3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占比达到83.5%,人均GDP约2.4万美元,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从产业结构看,金融业、科技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智能制造等高精尖产业主导的格局加速形成。发展动力从资本驱动和要素驱动转向创新驱动,并进入了一个耐用消费品消费需求放缓,高品质服务和个性化产品消费需求不断增加的新阶段。

服务业支柱性作用基本确立。改革开放40多年来,北京逐步构建起服务业主导型经济。服务业产值由1978年的26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2.95万亿元。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由1978年的23.9%增长到2019年的83.5%。2019年,服务业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贡献率达到87.8%,服务业从业人员占全市从业人员总数的比重达到80%以上。2019年,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135亿美元,占全市的95%。第三产业已经成为北京经济的主力军,服务业已经成为北京经济增长的支柱性产业。

服务业正从高速扩张向高质量发展转型。在生活性服务业保持增长的基础上,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增长。2013年,北京成为全国首个生产性服务业规模破万亿元的城市;2015年,生产性服务业占全市GDP比例高达51.3%,位居全国省级区域首位;2017年,信息服务业和科技服务业实现较快发展,合计对服务业增长贡献率为41%,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服务业、高技术服务业、文化创意产业实现收入同比增长分别达到15.4%、9.7%和10.8%,是我国生产性服务业发展水平最高的城市之一。自2015年北京开展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以来,全市新设64.02万家企业,其中服务业占95.17%,市场活跃程度进一步提升。金融、信息服务、科技服务等优势行业将继续发挥对全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带动作用。

北京服务业发展要与首都城市发展同步

北京要立足“四个中心”功能定位,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服务业的发展质量尤为关键。当前,实现北京服务业高质量发展,需要解决好一些关键性难点问题。

生产性服务业发展不充分,服务“四个中心”功能建设、辐射京津冀协同发展的作用有待充分发挥。在创新企业发展增速方面,近几年,北京服务业中创新企业的比重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一定差距。同时,规模以上科学研究和技术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低于全国平均增速。企业融资、人才落地、财税优惠等方面政策的有效性和针对性仍需提高。在文化产业发展方面,文化、体育和娱乐业作为核心领域,其经济增加值在服务业各门类中较低,与全国文化中心功能定位的要求仍有一定差距。在创新链、产业链和服务链融合方面,远低于发达国家80%以上的水平,也低于上海60%和深圳90%以上的水平。科技创新支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60%左右,与欧美地区80%的贡献率相比有较大差距。科技服务模式创新不足,还没有充分显示其对传统产业升级的辐射带动作用。在促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方面,北京服务业对京津冀及周边地区的科技创新与新兴产业的带动作用还不突出,服务业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辐射力还不够强。

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不高,对建设国际一流和谐宜居之都支撑力不足。从供需层面看,有效供给与实际需求不平衡,供给侧结构升级滞后于消费变化,便民商业设施、新消费新零售以及高品质产品和服务有效供给不足,公共服务供给与居民需求对接还不充分。从品牌和竞争力来看,生活性服务企业缺少具有品牌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的龙头型企业,服务范围、专业化水平、智能化水平有限,规范化、连锁化、品牌化网点数量仍然不足。从经营规模来看,行业规模化和组织化程度偏低,生活性服务业单位规模偏小,组织方式松散,小微企业和个体户居多。与市民日常生活最密切的10个服务性行业中,“企业”形态的数量只占市场主体总数的35.9%。从经营场所选址看,选址难、落地难未得到根本解决,老旧小区基本便民商业服务难以找到合适的经营场所;腾退空间再利用时,不能充分用于补充便民商业设施建设;需求增长迅速的幼儿园、养老服务等缺少建设空间;由于租金成本较高,生活性服务业无法与其他高收益行业市场主体竞租(买)同地段场所。

体制机制不完善,影响服务业高质量发展。服务保障体系仍需要完善。相较于国内外宜居城市,北京在政策的灵活性、服务的精准性等方面还存在一定差距,跨行业、跨领域、跨系统的协同发展上有待实现制度性突破,需要在服务标准、市场准入、从业人员资格认定、成本核算等方面改进。资源配置仍面临机制性障碍。高端创新人才主要分布于科研机构、高校,央属单位人才流动还有“天花板”“玻璃门”。中小微企业尤其是科技型中小企业普遍存在招工难、离职率高等问题。除科技创新人才之外,北京在文化创意人才、金融管理人才、中介经纪人才、专利发明者等方面也引才不足。

稳步推进北京服务业高质量发展

放眼世界城市发展,伦敦、纽约、东京等城市通过加快服务业开放和转型,成为在世界经济中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国际大都市。北京应按照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和自身功能定位,通过推进体制机制改革,进一步扩大开放,加快金融、科技、信息、商务等重点领域的服务业转型升级,优化整体布局,构建开放、高效的现代服务体系,推进现代化经济体系建设。

深化改革开放,提质增效做强生产性服务业。强化创新引领作用。鼓励业态创新、业态融合,重点搭建和完善科技金融、创业孵化、知识产权和标准服务、技术交易等服务平台,推动以科技服务业、互联网+和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向高端化发展,促进现代制造业企业的服务化改造。研究实施科技报告制度,促进科技成果面向社会说明、共享,实现科技资源的持续积累、传播交流和转化应用。提高生产性服务业的竞争力和带动力。支持信息服务、科技服务、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企业创新发展,培育和扶持一批竞争力较强的大型企业、龙头企业,凝聚优势资源和品牌带动中小企业共同发展,提升整个产业的竞争力和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力。主动服务和融入国家战略,着力打造北京服务品牌。争取更多外资金融机构在京发展,加强国际业务团队建设,促进与国内外同业和多边金融机构合作,更好地满足企业境内外、本外币一体化金融服务需求。发挥北京服务业扩大开放的辐射带动作用,在“引进来”的同时,推动在京服务业企业“走出去”,加快构建境外服务合作伙伴网络,形成北京服务品牌,推动相关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提供产品和服务。大力促进文化创意、研发设计服务业与实体产业融合。更好发挥文创产业“城市经济新增长极”作用,将传统北京城市文化概念与文创、新媒体、电商等领域进行融合,丰富文化的展现形态,提升商业价值。支持北京优质品牌制造企业向以设计创新为主体的服务型制造业转型升级。

加强供给侧改革,提升生活性服务业品质。以民为本,加强便民商业网点新建补建工作。突出规划引领,确保新建社区商业配套设施与住宅建设同步交付使用。坚持疏解整治与优化提升同步推进,引导疏解腾退空间优先用于补齐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短板,尽早实现“一刻钟社区服务圈”在城市社区的全覆盖,发展多层次、差异化、规范化的生活性服务业,形成全面、优质、高效、绿色的便民服务。推动行业规范化、品牌化、特色化发展,不断满足市民消费升级需求。引导科技、信息、文化、体育休闲、健康、旅游等产业间深度融合,提升各产业的科技、文化要素比重。加大龙头型示范企业培育和宣传力度,支持和鼓励企业通过资源整合或加盟连锁等方式,实现规模化、连锁化、品牌化经营。鼓励新模式、新业态发展,更好满足市民消费需求。培育壮大集服务生产、流通、消费为一体的综合运营商,积极支持发展服务平台型消费,助力共享经济、定制式服务等新型服务业态。加快建立与新型服务业态配套的消费者权益保护制度,促进新型消费持续健康发展。优化制度供给,加强政策衔接,充分发挥政策集成和协同效应。及时更新生活性服务业标准规范修订工作,加快完善生活性服务行业标准体系,实施生活性服务业企业标准化示范工程。提高生活性服务领域行业协会的组织化程度,鼓励行业协会建立企业和从业人员服务质量及诚信评价体系。创新监管模式,加强对储值型服务业务的资金监管。

推动体制机制创新,加快服务业开放步伐。破除体制障碍,激发人才创新活力。加快人才集聚、流动以及考核激励机制等方面改革步伐,建立灵活多样的创新型人才流动与配置机制,鼓励央属企业、高等学校和科研院所人才互聘。健全人才评价激励机制,创新评价标准和办法,加强多层次人力资源支撑。广泛开展行业标准制订和贯标工作,加强行业技能培训和评级,大力培育和表彰具有“大国工匠”精神和技能的从业者,着力打造快递、物流、家政服务、商业、养老等保障城市运行的高素质劳动者队伍。深入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持续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着力提高相关制度、规则的国际化水平,率先全方位探索放宽服务市场准入的体制机制,进一步促进服务要素的自由流动。科学谋划新一轮全面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行动方案,积极争取开放政策。对接国际投资贸易规则体系,加快建立健全产品质量追溯、服务标准评价、知识产权保护、消费权益保护、企业诚实信用等体系,完善贸易监管模式,优化通关便利,着力打造国际化营商环境和消费环境。以更精简的负面清单制度为引领,构建服务业全面开放的先行区。完善内外资统一的市场准入负面清单管理模式,进一步增强负面清单的可操作性和透明度。按照“一企一策”要求,加强外资服务业企业精准服务。持续优化、简化外资服务业企业注册流程,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加强对商标、专利等知识产权的保护,创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扩大科技、信息、金融、文化、商务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和旅游、体育、健康、养老、教育培训等重点生活性服务业领域的开放水平,充分吸引境外品牌产品和服务进入首都市场,引进和培育具有国际关注度的品牌展会和体育赛事。

着力解决经济成本过高的问题,促进服务业企业持续发展。对符合北京城市功能定位的大型总部企业和创新型企业实施经营补贴,对符合首都需求的高素质人才实施租金补贴。利用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机遇,合理调控中心城区租金水平。盘活办公楼宇和厂房设施,鼓励对创新产业园区的办公用房、用水、用能、网络等软硬件设施给予适当优惠,从源头降低服务业企业租金成本。

(本文是《提高服务业质量,构建符合首都发展要求的现代化经济体系》课题组的课题成果)

[参考文献]

[1] 齐志明.吸收68.1%外商直接投资额,吸纳46.3%就业人员 服务业迈向更高水平[N].人民日报,2019-08-04.

[2] 李夏卿.改革开放40年北京服务业发展回顾[J].北京人大,2019,(1).

[3] 朱晓青,林萍.北京现代服务业的界定与发展研究[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4,(4).

[4] 顾乃华,李江帆.中国服务业技术效率区域差异的实证分析[J].经济研究,2006,(1).

[5] 黄健青,陈进,殷国鹏.北京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J].国际贸易问题,2010,(1).

[6] 周孝,冯中越.北京生产性服务业集聚与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6,(1).

[7] 沈蕾,靳礼伟.北京现代服务业融合与产业结构升级的关联分析[J].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2).

[8] 席强敏,孙瑜康.京津冀服务业空间分布特征与优化对策研究[J].河北学刊,2016,(1).

[9] 戴慧.对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研究——基于北京市服务业发展的实施意见[J].价格理论与实践,2019,(12).

[10] 沈体雁,周麟,王利伟,吕永强.服务业区位选择的交通网络指向研究——以北京城市中心区为例[J].地理科学进展,2015,(8).

(作者简介:课题组组长:程红,北京市政协副主席。执笔人:桑琦,北京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办公室主任;申金升,北京市政协常委、民盟北京市委常委、中国科协学会服务中心主任;王铁铮,北京市经济与社会发展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