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霍宏伟:菱花镜上行——白居易的镜中人生(10)

白居易在五十七岁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比较消极。他以前非常爱照镜子,将很多精美的铜镜写进诗歌,写进自己的人生历程,却在五十七岁之时想要以镜换杯,借酒消愁。《镜换杯》是白居易镜诗中一首极为独特的诗作,作者为逃避现实中的衰老,希望以铜镜换金樽美酒:“欲将珠匣青铜镜,换取金樽白玉卮。镜里老来无避处,樽前愁至有消时。”值得一提的是,唐代另一位诗人刘禹锡撰有《和乐天以镜换酒》,以唱和白居易《镜换杯》,成为诗坛上的一段佳话:“把取菱花百炼镜,换他竹叶十旬杯。”唐代文人宴饮作诗唱和的现象较为普遍,洛阳涧西晚唐陈曦墓出土一面高士宴饮螺钿镜,如下图所示:

66

镜背描绘了文人高士宴饮雅集的生活场景。这面镜子是比较独特的螺钿镜。螺钿镜被誉为“中国最美的铜镜”,这种镜子是用螺蚌贝壳雕制成各种图案,按设计要求粘贴于素镜背面,然后髹漆、研磨,最后再在螺钿上毛雕花纹,形成一种特种工艺镜。下图为局部放大图:

67

画面左侧有位高士在弹阮咸,右侧一位高士手拿酒杯,他的背后有一位仕女。此外,画面中还有一些生活器皿,在画面上下有一些花束,“闲看庭前花开花落,漫随天外云卷云舒”。一派道家风范,有种隐逸的感觉。

五、白居易的镜诗之对镜:颜衰讶镜明

对镜诗,即描绘诗人日常生活中照镜子时的所思所想,并记录下自己的生活细节。“对镜”一词源于白居易以镜为题的诗歌。在白居易十三首以镜为题的诗中,就有四首以“对镜”为题,分别是《对镜》《对镜偶吟赠张道士抱元》各一首,两首《对镜吟》。诗中记录诗人对镜观察不同年龄段的体貌特征并抒发心路历程的变化。依其吟咏主题的不同,可细分为惜时、二毛、白发、发落、面容、晨照、夜镜七类。

“惜时”这一类镜诗,主要见于白居易三十二岁至三十五岁创作的诗歌中,属于最早的一批镜诗。这一阶段,诗人尚且年轻,照镜之时感悟岁月流逝,白驹过隙。如《秋思》:“何况镜中年,又过三十二。”又如《感时》:“不觉明镜中,忽年三十四。”

白居易镜诗中开始出现“二毛”,是在他三十五岁之时。“二毛”即黑发中夹杂着白发,头发斑白,显现两种颜色。实际上先秦的《左传》中就出现“二毛”一词。白居易三十五岁任周至县尉时的生活状态,见于《权摄应早秋书事寄元拾遗兼呈李司录》:“到官来十日,览镜生二毛。”他在这时候写了《长恨歌》。到了“江州司马青衫湿”,也就是四十四岁的白居易自江州司马升至忠州刺史时,写有《新秋》:“二毛生镜日,一叶落庭时。”

白发是白居易镜诗吟咏的永恒主题,此类诗歌不仅数量众多,而且持续时间较长。日本学者埋田重夫专门研究白居易的白发诗,根据其内容的不同,分为十项。与镜子相关最早的一首诗作《初见白发》,大约作于三十六岁至三十七岁:“白发生一茎,朝来明镜里。”及至四十不惑,在照镜时或有所悟,或被白发所困扰。如四十一岁时白居易所作的《闻哭者》:“余今过四十,念彼聊自悦。从此明镜中,不嫌头似雪。”而四十五至四十七岁时,又有《照镜》:“皎皎青铜镜,斑斑白丝鬓。”五十多岁时,白居易创作的镜诗反映出他已能够心平气和地看待满头白发的事实了。如五十四岁有诗《秋寄微之十二韵》云:“览镜头虽白,听歌耳未聋。”

然而,让白居易苦恼的是,在头生“二毛”的同时,掉发这个人体衰老的信号也悄然而至,令其无限伤感。在他三十九岁之时,就开始将掉头发这一现象写入诗中。如《早梳头》:“夜沐早梳头,窗明秋镜晓。飒然握中发,一沐知一少。”还有《渐老》:“白发逐梳落,朱颜辞镜去。”在诗人六十九岁之时,无论是黑发还是白发,掉落得令人惋惜,头发稀疏,以至于让白居易都感到了头巾的重量。《春暖》:“发少嫌巾重,颜衰讶镜明。”这首诗也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对镜观察,诗人外表呈现出的不仅是逐渐华发满头,发落无踪,而且朱颜已逝,面容苍老。更有《醉歌》:“腰间红绶系未稳,镜里朱颜看已失。”《苏州李中丞》:“杯前笑歌徒勉强,镜里形容渐衰朽。”

白居易的镜诗大多较为悲观,但有一首写于六十四岁、题为《览镜喜老》的诗,是难得一见的乐观之作。该诗创作于大和九年(835年)洛阳履道坊宅第:“今朝览明镜,须鬓尽成丝。行年六十四,安得不衰羸?亲属惜我老,相顾兴叹咨。而我独微笑,此意何人知?笑罢仍命酒,掩镜捋白髭。……古人亦有言,浮生七十稀。我今欠六岁,多幸或庶几。倘得及此限,何羡荣启期。当喜不当叹,更倾酒一卮。”白居易还将此处的“荣启期”看作自己的老师,见于《北窗三友》:“嗜诗有渊明,嗜琴有启期。嗜酒有伯伦,三人皆吾师。”《不与老为期》:“百忧非我所,三乐是吾师。”

责任编辑:马中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