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霍宏伟:菱花镜上行——白居易的镜中人生(13)

除此以外,白居易还喜欢游玩,“南出鼎门十八里”中提到的“鼎门”,实际上是就是定鼎门。定鼎门就是洛阳外郭城中轴线最南端的门。

在会昌五年(845年),也就是白居易去世的前一年,他在履道坊的住宅当中举办了“七老会”。邀请七十岁以上闲复闲赋在家的好友宴饮、吟诗。同年夏天,又邀胡杲、吉玫、刘贞、郑据、卢贞、张浑、李元爽、禅僧如满等八位七十岁以上的友人在洛阳龙门之东的香山结成“九老会”,在其家中聚会,欢醉赋诗,作九老诗,绘九老图。唐代的九老图已经失传,但是南宋人想象当时的场景所画的九老图流传了下来。

846年8月,白居易在其宅第去世,同年11月份葬在了香山,即龙门东山。为什么叫香山?因为那里出产一种叫香葛的植物。“白园”是白居易的墓园,位于龙门东山的琵琶峰。下图是1994年《文物志》中的图片,当时的墓园比较朴素:

121

后经过修建,碑楼修建得更为高大,而且用的是石材。原来砖砌的墓垣也都由青砖改成了石砌。在周围还有一些碑林,以前这些碑都很朴素,现在加盖了碑楼,上刻《琵琶行》等白居易所著的名篇。如下图所示:

122

122-2

白居易为什么要葬在这个地方?我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龙门石窟是个佛教圣地,从北魏到唐代都有大量的石窟开凿。这里总共有2345个窟龛,10万余尊造像,2800余块碑刻题记,可以说是中国古代佛教造像的艺术宝库,和云冈、敦煌并列为中国三大石窟。白居易晚年信佛,葬在这里包涵了他的信仰。二是此地旁边就是其僧人好友如满的佛塔。三是此地能眺望西山。白居易曾写过“水碧玉粼粼,龙门秋胜春”这样的诗句,所以他选择了这里作为终老之地。

白居易在唐代诗人中属于高产作家,共作有两千八百余首。流传下来的也较多,因为他在写了一定数量的诗后就会出诗集,并让人腾抄,其中一部分会交给寺院保存。比如他在洛阳的时候共写了一千多首诗,其中格律诗有八百余首。他把这八百多首结集为《白氏洛中集》,腾抄了一部放在了香山寺。由此可见,白居易很爱惜自己作品。

白居易的五大类镜子诗中,讽谕和赠友诗表达的是白居易乐观进取、兼济天下的理想与抱负;写景、状物、对镜诗,反映的是诗人退居田园、独善其身的隐士情怀。这些镜诗既客观记录了诗人的生理渐变:从黑发惜时到头发斑白,从满头华发到发落半秃,又写明了诗人的心理变化:从积极进取到退隐山林,从兼济到独善,由儒家的自强不息走向道家的无为隐逸,最终归于佛家的慈悲为怀、普度众生。

白居易的一系列镜诗,既是一部铜镜使用的生活小史,也可以进行诗史互证,映照出的不单是他个人的生命历程,更是一位唐代为官者颠簸的仕途命运。晚唐诗人皮日休有一首以白居易为镜的赞美诗《七爱诗·白太傅》,其中写道:“吾爱白乐天,逸才生自然”。诗中还说到白居易有些不顺的地方,但他仍然能超然物外,从中解脱出来。最后一句“仕若不得志,可为龟镜焉”,意思为如果做官不理想的话,可以以白居易作为为官者的一面镜子。

在文史学界,一些老前辈曾提倡诗史互证的研究方法,即通过诗歌来研究历史。本期报告我们所讲的白居易的镜中人生,实际上就是通过白居易的镜子诗来研究其生命史。通过阅读分析白居易的镜子诗,我们可以大致还原其一生的生活状态。

责任编辑:马中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