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文化> 正文

孙冬虎:北京地名的国都气派与历史文化价值(8)

5.文气

文气主要是由于文人聚集和文化礼制的需要而产生的。

(1)城门

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崇文门和宣武门。崇文门在元朝的时候叫做“文明门”,明朝正统年间,也就是明朝建立了七十多年后才改为“崇文门”,意思为崇尚文治。与之对应的是宣武门,元代叫做“顺承门”,与崇文门同时在正统初年改为“宣武门”,意思为宣扬武功,也就是说所谓的“文武之道,一张一驰”。

文气最突出的是元大都的城门。元大都的正南门叫做“丽正门”,也就是今天天安门金水桥前面的大门,前门的正北二里所对应的地方。这个名字取自《周易•离》:“日月丽乎天,百谷草木丽乎土,重明以丽乎正,乃化成天下。”以“丽正”命名正南门,正如《周易·说卦》所称:“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圣人南面而听天下,向明而治,盖取诸此也。”

丽正门东侧的文明门,语出《周易•乾》中的“见龙在田,天下文明”;文明门俗称“哈达门”,或以近音写作“哈德门”“海岱门”。《析津志》称:“文明门即哈达门。哈达大王府在门内,因名之。”在明代把“文明门”改为“崇文门”后,“哈达门”这个俗称依然流行于口语中。

丽正门西侧的顺承门,源自《周易•坤》中的“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

56

上图为1901年的正阳门(满汉文并列),庚子年焚毁后,为迎接慈禧太后与光绪帝从西安返京,由裱糊匠搭建的彩楼。

在北城墙上,西北方的健德门语出《周易•乾》:“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君子以成德为行”。《周易•说卦》:“乾,西北之卦也,言阴阳相薄也。”《周易•系辞下》亦云:“夫乾,天下之至健也,德行恒易以知险。”

与健德门对称的安贞门,故址应位于北土城东路元大都城垣遗址公园西侧。安贞门的命名不是根据《周易》中所对应东北的卦来命名的,反而对应着西南的坤卦,《周易•坤》说:“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意思是本来从东北这个地方出去要失去朋友(丧不是死亡而是要失去的意思),原本是不吉利的,但是“乃终有庆”,最终会得到一个好的结果。所以这个地方终究还是好的,因此用“安贞”来命名。

和义门、齐化门等还可从《周易》中找到某些直接的命名依据,其余几个则显得有些勉强。也就是说,这些城门的命名者刘秉忠的思想来源是相当庞杂的,他是一个无书不读的人,所以当他命名的时候,未必严格按照单一的经典来从事。

2.坊

坊相当于现在的社区一样。把城市利用纵横的街道分成几部分,就是所谓的坊。

(1)命名者

元大都的基层社会管理单元,是被方格网状的街巷胡同划出的数十个坊。今人对于元代坊制及其命名依据的认识,基本来源于《日下旧闻考》卷三十八征引的元代文献,但其中至少存在着两个重要问题。迄今已得到逐步澄清。

《日下旧闻考》先引《元一统志》:“至元二十五年(1288),省部照依大都总管府讲究,分定街道坊门,翰林院拟定名号。”接着又引《析津志》:“坊名:元五十,以大衍之数成之,名皆切近。乃翰林院侍书学士虞集伯生所立。外有数坊,为大都路教授时所立。”

考察虞集的生平,至元二十五年时他只有十七岁,“大德初,始至京师。以大臣荐,授大都路儒学教授”(《元史》卷一百八十一《虞集传》),显然不可能参与定立大都坊名之事,《析津志》所记必定有误。但从“外有数坊,为大都路教授时所立”一语看来,虞集应是大德以后某些新增或更名之坊的命名者。

(2)数量

人们通常根据《析津志》所称“坊名:元五十,以大衍之数成之”,认定元大都在至元年间有五十个坊。其理论依据来自《周易•系辞上》“大衍之数五十”之语。

坊名及其语源则采自《日下旧闻考》征引的《元一统志》对数十坊的逐一释义。这些坊名或出于《尚书》《周易》《诗经》《论语》《孟子》《左传》等古代典籍,或取自元代之前的著名掌故,还有的采用了表示某种意愿的嘉言美辞。   

责任编辑:马中豪校对:叶其英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