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正统的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观点,经济过热的根源在于需求过旺。于是美国在2004年6月又开启了加息,直到2006年6月,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从1%上升到5.25%。当利息到达5.25%的时候,原先在1%的利息率下能够还得起月供的好多美国家庭还不起月供了,次级贷款的购房者一断供,就引爆了美国次贷危机。
因此,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是美国经济发展质量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的一个非常明显的案例。2000年是美国经济的一个小小的分水岭,在此之前美国需求的扩大是通过产品创新来实现的,美国经济在新产品的拉动下,在保持经济健康的状况下实现了经济增长;2000年之后,美国需求的扩大以及经济增长的实现是靠凯恩斯主义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拉动的,这导致了经济的虚胖,影响了美国经济的健康。且由于当时采取了大规模的货币刺激政策,需求确实被刺激出来了,但刺激出来的需求是劣质的需求,最终就导致了次贷危机。因此,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经济增长的质量取决于需求的质量,而需求的质量又取决于扩大需求的方式。产品创新是从全世界范围来看实现高质量经济发展的主要手段。
三、对外开放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
在产能过剩背景下,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基础是有高质量的需求;前提是有科技进步或产品创新。著名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对经济有重大影响的创新,可以归为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市场创新、管理创新、原料创新这五类。
(一) 产品创新
在日常生活中,很多非常重要的消费品和消费项目都是国外发明的,比如电脑、互联网、手机、电视机、电话、汽车、空调、电冰箱、洗衣机等。由此可以看到,对外开放对于产品创新非常重要。如果没有对外开放,这些产品就进入不了中国经济,与其相关的新行业也就无法形成。但是对外开放还有另一个影响渠道,我们以旅游业举例说明。
比如北京有故宫、长城等旅游景点,对于一个北京人来说,如果经常去这些景点,看多了也就不想再看了,对这些旅游产品的消费需求慢慢就没有了;美国有尼亚加拉瀑布、夏威夷等景点,对于美国人来说,这些旅游产品也会看腻,消费需求也会消失。这时如果中美之间互相开放市场了,看惯了大瀑布和夏威夷的美国消费者,到中国看到了中国历史文化方面的旅游产品,对他们来说是一种超值享受;对于北京的老百姓来说也是同样的,他们到了美国看到了尼亚加拉大瀑布,也是一种全新的享受。
因此,对外开放实际上是增加了所有人能享受到的新产品的数量。这些产品本身就是存在的,是对外开放使双方扩大了需求,而且是优质需求,并且对消费者来说效用很高。于是这就能导致两个国家都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所以对外开放在这个时候,就相当于一次非常显著的产品创新。
(二) 工艺创新
工艺创新的结果是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生产效率的提高就意味着产品的平均成本下降,这个时候如果产品的价格没变,那么企业投资的收益率也就提高了。收益率提高了出现不良贷款的可能性就降低,也就有助于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三) 市场创新
对外开放本身也是一种市场创新。中国在加入WTO后,经济开始飞速增长。因为中国企业面对着庞大的世界市场,产品可以卖到全球去,扩大了市场范围。中国参与了国际大分工后,一些对于中国来说是小众化的产品,就有了全球的市场。举个例子,在一个只有三四百人的村子里开饭馆,假定居民在外面吃饭的概率是1%,那么饭店就很难生存下来。但是如果把这个饭馆开在一个有几万人的小镇上,同样还是居民有1%概率在外面吃饭,饭店就能开下去。也就是说,面向的市场越大,企业生存下去的可能性就越大。
世界经济也类似,市场创新可以为企业提高收益率打开非常大的空间,也有助于提高经济运行的质量,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所以,市场创新就要求对内对外开放,越开放企业面向的市场规模就越大。同时,市场创新不仅仅是对成品,对外开放同样给企业中间投入品的来源打开了一个广阔的市场。
(四) 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中有一类叫制度变迁,制度变迁简单来说就是改革。中国40多年的经济增长,可以说是得益于改革开放。我们在改革的过程中,从对外开放中得到了非常多的帮助,其中有两条重要的渠道。第一是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模式和经济体制给我们提供了非常好的参照,有的可以直接学,有的可以给我们一些启发和灵感;第二是开放本身可以倒逼改革,在加入WTO后,为了适应它的各种要求,中国在国内的经济体制、行政管理体制等方面都进行了大规模改革。由此可以看出,管理创新同样与对外开放直接相关。
已有0人发表了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