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好就业不让保护环境的人吃亏

抓好就业不让保护环境的人吃亏

洒水车司机、乘务管理员、园林绿化工……眼下,越来越多京郊农民选择进城上班。据统计,全市城市公共服务类岗位在岗农村地区劳动力已达1.8万余人。

农村劳动力进城就业并不新鲜,但在北京,则有其特殊性。近年来,本市严格落实首都城市战略定位,许多劳动密集型产业相继疏解,没有随迁的人员面临再就业问题。与此同时,密云、延庆、怀柔等京郊地区被明确划为生态涵养区,随着生态文明建设力度不断加大,退耕还湖、畜禽禁养等政策陆续出台,一部分劳动力也就赋闲了下来。如何解决好这部分人的“饭碗”,让他们在城市发展的进程中不掉队,关乎民生福祉,也关乎“不让保护环境的人吃亏”这一重要承诺。

破解这一课题,北京向内挖潜、向外拓展。一方面,引导、帮扶生态涵养区发展生态农业、生态旅游业,以及低碳环保的高新技术产业,让不少民众在家门口吃上“富裕饭”。但生态涵养区产业发展限制多,再加上各类新产业有一定技术、资金门槛,以此消化大部分劳动力并不现实,转移就业的需求日益凸显。“大京郊小城区”“大城市小农业”,这是北京的市情农情。城区面积小,服务需求大,通过城市公共服务类岗位安置农村地区劳动力,既能为城市公共服务补充人力,又能让京郊农民有一笔稳定收入和社会保障,可谓一举两得。从送产业、送资金到送岗位,这一整套多元补偿机制,也展现出首都北京绿色发展的坚定决心。

进城只是第一步,“扶上马更要再送一程”。农村劳动力存在技能不足等问题,各方在提高就业待遇的同时,更要注重加强专业技能培训,确保他们干得好、可持续。如给农村地区劳动力发放培训补贴,打造“培训、实习、就业”全链条服务机制等,都不失为有益之举。而从长远来看,劳动力的流动并非是单向的,京郊劳动力素质的提升,也能进一步反哺农村发展。眼下,不少京郊劳动力在进城开眼界、长本领后回流,无论是自己创业,还是进乡村产业当工人,都能更从容。在这种劳动力的良性、动态循环中,城市能更高效运转,乡村也会愈加欣欣向荣。

做好就业文章,助力生态文明建设,农民进城上班无疑是一个值得剖析的样本。期待北京能拿出更多更精细的手段、更贴心的举措,让各区联系更紧密、发展更均衡,一步步打造超大城市城乡融合发展的典范。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