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苏剑: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2)

二、如何应对产能过剩

目前,应对产能过剩有两条思路:去产能、扩需求。产能过剩是生产能力大于消费需求和投资需求,因此要让两者平衡一是把产能降下去,二是把需求拉上来。这两条思路都是可以的,在经济现实中也都曾经被采用过。

(一)去产能

去产能有两种形式,即自然去产能与政策去产能。自然去产能,就是说在经济运行中,当产能过剩到一定程度时,企业投资的收益率一路下滑,企业就会亏损。亏损以后,这些企业自然就会退出这个生产过程,于是产能就自然被去掉了。其中表现最激烈的一种去产能的形式就是经济危机。经济危机实际上是去产能的一种极端形式。当经济危机到来以后,很多企业就运行不下去,只能被淘汰。淘汰之后,产能与需求恢复平衡,经济重新开始启动。

政策去产能,就是通过一些宏观经济政策把过剩的产能去掉,比如可以通过加息去产能,也可以通过行政手段去产能。

  (二)需求

扩需求有两条渠道:第一,采取积极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本身的确可以用来扩大需求,但依靠这种方式刺激的需求质量是越来越低的,无法保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比如货币政策,其实货币政策就是通过降息来刺激经济的。随着利率的降低,投资需求的确可以被刺激出来,但刺激出来的投资项目的预期收益率也越来越低。比如利率10%的时候已经没人投资了,那么中央银行可以把利息率从10%降到8%。降到8%之后,收益率在8%-10%之间的项目就可以投资了。但是利率在短期内还可以剧烈波动,如果过了一年半载,利率又涨回10%怎么办?这样项目就亏损了。项目亏损对这个企业来说当然是个坏事,但是对于给它贷款的银行来说同样也是个坏事,因为不良贷款会增加。如果这种不良贷款的比例高到一定程度,那么就会出现经济金融危机。因此,在此情况下,通过降息刺激出来的投资质量是越来越低的,它会埋下经济金融危机的隐患。

财政政策效果也是类似的,且不说财政政策本身刺激出来的需求质量多高,仅它所埋下的政府债务问题的隐患就是一个很大的问题。十几年前欧洲曾经出现过一次债务危机,这就是当时一个非常典型的案例。

第二,需求侧创新,其最主要的形式是产品创新。也就是说,企业想方设法开发出一些新产品来,比如现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经离不开的电脑、电视机、电话、手机、互联网等都曾经是新产品。

新产品出现之后,一般情况下它能够给老百姓带来更高的效用或者说满足程度。老百姓发现新产品的出现确实大大方便了自己的生活,于是就愿意花大价钱去买它。老百姓花大价钱买它意味着:首先,他从这种消费品上得到了更大的满足程度,所以这是优质的消费。其次,他既然愿意花大价钱,那意味着企业生产这种产品的收益率就会较高,所以这项投资的质量也较高。假定生产这种产品的收益率是20%,那么利率就算提高到19%,对这个企业来说仍然没有亏损,只不过赚得少了,还不至于出现不良贷款,所以经济运行的健康状况就会有所改善。

 因此,需求侧创新能够保证经济的高质量发展。高质量发展恰恰是我国现在提得最多的一个概念,在最近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此前的中央政治局会议上也都提到了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个概念。在产能过剩这个背景下,要保证经济高质量发展,就需要高质量的需求。高质量的需求来自需求侧创新,尤其是产品创新。

接下来我们通过2008年金融危机的案例,来介绍一下扩需求或者说需求的质量与经济健康状况之间的关系。

2008年爆发的全球金融危机已经过去了十多年了,此次金融危机是怎么来的?在我看来,恰恰就是扩需求的不同方式导致不同的发展质量,然后不同的质量导致不同的经济表现,最终引发金融危机。

为什么这么说?这要追溯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以美国和德国为代表的两大阵营为了打赢战争,各自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开发尖端武器,德国开发出导弹,美国开发出原子弹和计算机。此后,在冷战期间,美国和苏联两大阵营之间进行了一场军备竞赛。在这样一场军备竞赛的过程中,一批批科技成果出现并成熟,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产品就是如今我们日常生活中都已经离不开的互联网、计算机、无线通信等。在这些新产品的拉动下,美国经济经历了长达五十多年的高速增长。1991年苏联解体后,美国就成为世界上唯一的超级大国。没有了对手之后,美国在尖端武器的研发方面首先从精神上开始懈怠,然后从投入上也开始减少,产品创新速度下滑,新产品的出现就越来越少。

到了2000年,苏联解体九年之后,美国冷战期间积累起来的科技成果的潜力被挖掘殆尽之后,美国经济就陷入了一场衰退。进入衰退之后怎么办?美国就开始采取了大规模的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来刺激需求。

插图1

从上图来看,20世纪90年代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美国的基准利率,也是美国的最低利率)高达5%以上;同期美国的经济增长率也比较高,大多数年份都在3%以上(对美国来说增长率在3%左右就很高了),有的年份将近5%。

到2000年,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美国开始降息,2001年美国的联邦基金利率是6.25%,2002年降到1.5%,2003年降到了1%,1%左右的利率大概持续了3年时间。试想,以前的利率6.25%的时候,收益率在5%的项目企业都不会去投资它;利率降到1%的时候,收益率在2%的项目可能都成为好项目了。因此,利率降低的结果就导致了大量劣质的需求被刺激出来了。当时的需求是什么?就是与刺激贷款相关的住房投资。当时美国经济中已经没有了好的投资项目,所以美联储一再降息,但降息的结果是钱并没有进入实体经济。为什么没有进入实体经济?因为企业不需要贷款。企业为什么不需要贷款?因为没有好的投资项目了,企业不知道生产什么。

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的银行家们想方设法找到好的项目把钱投出去。他们发现有相当一批美国的家庭还没有实现自己的自有住房,原因是这些人要么收入太低,付不起月供;要么没钱,付不起首付;要么信用记录太差,按照正常的贷款标准没法给他发放贷款。于是银行将贷款条件普遍降低,许多美国收入比较低的家庭获得了贷款,买到了房子。但是由于首付比例太低,导致他们的月供很高,结果这些债务压在他们的身上,使得他们的经济状况十分紧张,经不起一次意外的打击。

在住房投资的拉动下,美国经济迅速走出衰退。2004年,美国经济增速达到了33.5%左右。这样高的增长率对美国来说太高了。增长率太高和太低都不好,太高会出现通货膨胀。因此,与高增长结伴而来的就是美国的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导致了美国经济走向过热。怎么办?这就要消除通货膨胀,怎么消除?按照西方宏观经济学的观点,通货膨胀的根源在于需求过旺。既然是需求过旺,那么就要压需求,怎么压需求?你当时怎么扩需求的,反着来就可以了。扩需求是降息实现的,压需求当然就需要加息。于是美国在2004年6月又开启了加息,直到2006年6月,美联储联邦基金利率从1%上升到5.25%。结果当利率到达5.25%的时候,原先在1%的利率下能够还得起月供的好多美国家庭还不起月供了,于是就断供,这一断供就爆发了次贷危机。

因此,美国次贷危机的爆发是美国经济发展质量对经济运行产生影响的一个非常明显的案例。2000年是美国经济的一个小小的分水岭,在此之前美国需求的扩大是通过产品创新来实现的,美国经济在新产品的拉动下,在保持经济健康的状况下实现了经济增长;2000年之后美国需求的扩大以及经济增长的实现是靠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拉动的,结果需求的质量比较差,导致经济增长的质量也比较差。于是,一次加息就引发了金融危机。这就是经济增长质量的重要性。

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经济增长的质量取决于需求的质量,而需求的质量又取决于扩大需求的方式。我们要尽量避免通过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来扩需求,而要想方设法通过产品创新来扩大需求,给消费者提供优质的新消费品,让他们愿意消费并且从消费中让得到更大的满足程度。消费者得到了更大的满足,就愿意花大价钱,而企业的收益率也会更高。于是,整个经济运行中的需求、投资、消费的质量都很高,就能保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这就是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扩需求之间的关系。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