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报告> 文稿> 经济> 正文

苏剑:当前中国宏观经济形势分析与展望(4)

四、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

那么,面对当前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中国该采取什么样的宏观经济政策?最近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了2021年经济工作要着力的八个领域,我认为对宏观经济的调控来说,其中四个方面尤其重要。

第一,强化国家战略科技的力量通过产品创新或者其他形式的创新来加强本国企业的竞争力。2020年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供给创造需求。供给怎么创造需求?其实有两个办法:一是通过供给升级来满足老百姓升级的需求。比如最近几年中国消费者到外国去买各种高档消费品,这说明中国老百姓购买的愿望和购买力都是有的,只不过国内的供给体系满足不了他们的需要。那么,如果中国自己能够把这些产品生产出来,那不就是能满足老百姓的需要吗?这就是通过供给来满足消费者升级的消费需求。

 二是通过新产品的发明和供给来激活老百姓潜在的消费需求。比如在没有电脑的时候,我们可能想不到自己有这个需求。但是通过产品创新发明电脑之后,电脑成为一个新产品,于是人们对它有了需要,因为它确确实实能够提高我们的生活水平、方便我们的生活。这就是本次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到的“供给创造需求”。

第二,全面推进改革开放。改革开放是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同时在影响着中国经济。从需求方面来说,改革开放能够刺激需求。比如开放之后,中国企业就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全球市场,结果是市场规模大了,可以增加产出了。有人认为,在世界市场规模既定的情况下,你进入了其他国家的市场,那其他国家企业的份额不就降低了?同时,其他国家的企业进入我国的市场,不就把我国企业的市场规模挤占掉了?这个观念是不对的,因为开放本身可以同时扩大各国的需求。

举一个本国旅游业的例子:北京最热门的旅游景点之一是故宫,海南旅游最突出的特点是海景。假定北京人去不了海南,海南人也到不了北京,两个地方的人只能欣赏自己所在地区的景点。时间一长,北京人对故宫就失去了兴趣,海南人对海景也失去了兴趣。在这个结果之前,再假定北京和海南两地的交通突然打通了,北京人可以去海南欣赏海景,海南人可以到北京逛故宫。那么,对北京人来说,去海南欣赏海景就是一种优质的消费,因为北京人从来没看到过海南的海景,这就是扩大了他对海南旅游产品的需求。海南人到北京旅游也同样如此。因此,开放意味着两地的总需求都增加了。开放的结果对需求没有影响,只不过是竞争加剧了,同时总的产品市场规模也扩大了。

从供给方面来说,改革开放能够降低企业的成本。比如通过开放,企业可以找到更便宜的铁矿石、煤矿、石油等原料,从而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扩大产品的供给、降低产品的价格。改革也是如此,可以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解决问题。中国四十多年的改革,基本上每一项改革措施要么从供给方面促进经济发展,要么从需求方面刺激经济发展。当然,这四十多年的改革大多数是在供给方面做文章。

比如20世纪80年代我国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个改革一下子就把整个中国农业的供给提了上去。又比如国有企业改革、财税体制改革、金融体制改革等,都在扩大着中国的供需能力。所以说,改革开放有助于从需求和供给两个方面同时刺激中国经济。中国接下来仍然要全面推进改革开放。

改革是中国最大的红利,现在改革进入深水区,还有大量的改革措施需要推出、铺开,这对中国经济来说是非常有利的。当然,在开放方面,中国现在也面临着一些大的挑战。尤其是面对逆全球化思潮,接下来要如何维持一个开放的良好局面,对中国来说也是一个挑战。

第三,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这是什么意思?前面我们说过,随着公共卫生危机的爆发,各国都发现,公共卫生方面的资源如果依赖别国市场、依赖国际贸易,那么本国公共卫生安全就没有办法得到充分保障;同时,随着逆全球化倾向加剧,各国都在想方设法提高自己的贸易保护程度。结果就是,任何一个国家不能不考虑本国产业的完整化。那么,如何确保产业链的完整性、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就是接下来中国面临的一个比较大的问题。

当然,要实现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不是一年、两年就能解决的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但不管怎么说,长期的事情必须从短期做起,每年实现一点点,长期坚持,慢慢就会实现目标。因此,增强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能力就成为2021年宏观调控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

 第四,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为什么要扩大内需?我们前面说过,在产能过剩的背景下,要想实现经济发展,必须实现需求的增长。因为在产能过剩背景下,经济中均衡的产出是由需求决定的。均衡的产出指的是供给和需求平衡条件下的产出。在设计宏观经济政策的时候,我们希望能够在供求平衡的条件下实现经济发展,也就是均衡增长。但问题是,在产能过剩背景下,经济不缺生产能力,缺的是需求。那么,要想实现经济发展必须扩大需求。

需求包括四个方面:一是消费需求,二是企业的投资需求,三是政府的需求,四是外国人对本国产品的需求,其中前三个方面是内需,最后一个是外需。外需对任何国家的经济来说都很重要,所以现在世界各国都希望能把别国的市场打开,让更多别的国家的人来购买本国的东西。但是随着逆全球化思潮的影响,尤其是受到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各国开始在全球化道路上退缩,结果是什么?结果就是现在也越来越不能依赖国外的市场,只能依赖内需。

内需包括消费、投资和政府购买三个部分。一般在宏观经济分析的时候,我们主要考虑消费和投资的需求,先不考虑政府的需求,然后再看消费和投资的自然走势是否满足我们的需要。如果不满足,是太大还是太小?如果太大了,就削减政府支出;如果太小了,就提高政府支出。所以,一般情况下,政府支出是放在财政政策的角度来看的,也就是随着消费和投资两个方面逆风而动的。消费和投资两个方面大了它就减,小了它就增。

因此,扩大内需最主要的是扩大消费和投资。在产能过剩这个背景下,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其目标就是要实现经济发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需求牵引供给”。需求扩大了,老百姓愿意买东西了,企业自然就可以生产出东西来。老百姓愿意买什么,企业就生产什么,这就是需求牵引供给。

关于如何扩大需求,前面提到了,包括采取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以及需求侧创新,主要是产品创新。产品创新是扩大优质需求的方式,长期来看,要想扩大需求还得靠产品创新。但是,产品创新在短期内偏偏是不能指望的。也就是说,我们在考虑2021年中国的宏观经济政策的情况下,不能把需求侧创新看得太重。因为虽然产品创新每年都会有,但其不确定性太大,作为一个政策,我们不能过度依赖它。所以,短期内需求侧创新其实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因此,现在扩大需求的办法只有两个:一是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二是需求侧改革,这是2020年12月的中央政治局会议提出来的。

在财政政策方面,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积极的财政政策要提质增效、更可持续,保持适度支出强度,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财力保障,在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调节收入分配上主动作为,抓实化解地方政府隐性债务风险工作,党政机关要坚持过紧日子。

积极的财政政策是2021年的定调,也就是说还是要扩大政府的财政支出。在哪些方面去扩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给出了几个方向,比如增强国家重大战略任务的财力保障以及促进科技创新、加快经济结构调整等方面。财政支出的强度如何?要适度,保持适度的支出强度。适度是多少?这里没有明确说明,维持或者实现宏观调控目标所需要的支出程度就叫适度。

那么,财政政策对实现宏观经济目标的促进程度又是怎么决定?这是个变量,也就是说在制定宏观经济政策的时候是确定不了的,因为政府的财政政策是逆风而动的。消费和投资是大还是小,是变化的,事先只能预测,而我们的预测可能与未来的经济实际走势不一致。因此,财政政策是随着消费和投资逆风而动的,甚至还要看出口怎么变。逆风而动,一要看风向,二要看风力,保持适度的支出强度,所以适度也指的是看情况。

在货币政策方面,2020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稳健的货币政策要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保持宏观杠杆率基本稳定,处理好恢复经济和防范风险关系,多渠道补充银行资本金,完善债券市场法制,加大对科技创新、小微企业、绿色发展的金融支持,深化利率汇率市场化改革,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在宏观经济政策方面最看重的是什么?一是货币政策要稳健、灵活精准、合理适度;二是要保持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同名义经济增速基本匹配。那么,2021年的货币增速应该是多少?中国科学院预测科学研究中心在2021年中国经济预测发布会上预测,2021年我国全年GDP增速为8.5%左右。另外,我们的通货膨胀率预计为2%左右。按照这个说法,2021年的货币供应量和社会融资规模的增速应在10%左右。

责任编辑:叶其英校对:王瑱最后修改: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