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摘要】“十三五”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战线,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推出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十四五”时期,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乘势而上、积极作为,围绕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深入思考、深化研究,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努力开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局面。

【关键词】哲学社会科学 十四五规划 党的领导 服务人民 高质量发展

【中图分类号】G31 【文献标识码】A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以下简称《建议》),描绘了我国发展的宏伟蓝图,是今后五年乃至十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十四五”时期是我国由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迈进的关键接续期,是“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期,也是新发展阶段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战略机遇期,我们必须抓住机遇,承前启后、继往开来,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思想理论支撑。

“十三五”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繁荣发展

“十三五”时期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取得决定性成就。我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综合国力跃上新的大台阶,预计二〇二〇年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脱贫攻坚成果举世瞩目,5575万人口脱贫,提前十年实现了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提出的减贫目标;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略成果;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向前跨越了一大步。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提供了强大动力,哲学社会科学事业呈现繁荣发展的新局面。“十三五”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战线,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重要讲话精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深入研究回答我国发展和我们党执政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推出一大批重要学术成果,为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作出了重大贡献。

五年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学术导向和价值取向,把学习研究宣传马克思主义特别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首要政治任务,深入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建设一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全面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学理化阐释、学术化表达、系统化建构,不断推出高水平理论研究成果,为深化学习党的创新理论、推进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增强全党全民族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提供了坚实的思想理论支撑。

五年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立足中国实践,融通古今中外,不断推进知识创新、理论创新、方法创新,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成效显著。在全国基本建立起基础学科健全扎实、重点学科优势突出、新兴学科和交叉学科创新发展、冷门学科代有传承、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相辅相成、学术研究和成果应用相互促进的学科发展体系;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创新工程,发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引领带动作用,学术研究成果丰硕,哲学社会科学原创能力和水平不断提升;着力打造传播融通中外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积极开展学术外交和学术外宣,不断推动中国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走向世界,为增强中国国际话语权、提升文化软实力作出了重要贡献。

五年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以研究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和战略需求建言献策,不断推出有思想含量、理论分量、话语质量的研究成果。实施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计划,首批遴选25家单位开展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初步形成各类智库协调发展、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哲学社会科学服务党和国家大局的能力不断提升。

五年来,全国大力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深入推进科研诚信建设,建立全国哲学社会科学科研诚信建设联席会议制度,颁布实施《关于进一步加强科研诚信建设的若干意见》,学风建设取得显著进展;全国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坚持知识报国、学术报国的志向,积极发挥资政育人功能,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升,哲学社会科学“五路大军”成为新时代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五年来,全国哲学社会科学领域积极探索开展科研“放管服”改革,扩大高校、科研机构自主权,深化科研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探索体现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收入分配政策,优化科研绩效,初步形成既能把握正确方向又能激发科研活力的哲学社会科学体制机制。

五年来,全面加强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新闻舆论工作,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新发展理念等,围绕改革开放40周年、新中国成立70周年等重大主题,举办各类论坛和学术活动,策划出版一系列优秀著作,全面准确地贯彻宣传中央政策和决策部署,深入宣传改革发展的巨大成就,形成良好的舆论氛围。

“十四五”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面临的形势和任务

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的历史时期,“十四五”时期,我国发展正站在赢得伟大斗争、建设伟大工程、推进伟大事业、实现伟大梦想新的历史起点上。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不断为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创新、学术繁荣提供丰厚土壤和强大动力,也对哲学社会科学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时代课题和重大挑战:

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推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和创造性发展,呼唤哲学社会科学在总结中国实践、推动理论创新上展现新作为,不断丰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理论内涵,为继续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提供更加有力的理论支撑。

积极应对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破解全球发展面临的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挑战,呼唤哲学社会科学在增强学术话语权、构筑国际新格局上展现新作为,为解决人类发展问题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

把握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机遇,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难题,防范化解可能迟滞或阻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的重大风险和挑战,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呼唤哲学社会科学在服务治国理政、推动经济社会发展上展现新作为,为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提供新思路和新理念。

繁荣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呼唤哲学社会科学在提升文化软实力、描绘时代精神图谱上展现新作为,为彰显和壮大主流价值、主流文化、主流舆论提供思想保证和精神动力。

适应新科技革命和“大数据”时代国内外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新趋势和新特点,探索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道路,积极占领国际学术制高点,呼唤哲学社会科学在增强学术原创力、提升学术产品供给质量上展现新作为,为世界学术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提供发展动力和前进思路。

面对新形势新机遇新挑战,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紧跟时代步伐,乘势而上、积极作为,在更深的思想维度、更广的历史坐标,围绕新发展阶段、新发展理念、新发展格局深入思考、深化研究,积极为党和人民述学立论、建言献策,不断增强对理论创新的担当、对民族命运的担当、对人民幸福的担当、对文明传承的担当、对美好世界的担当,担负起历史赋予的光荣使命,努力开创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新局面。

推动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

十九届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对“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进行了战略谋划和全面部署。作为新时代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提高政治站位、增强责任担当,以高度的思想自觉和行动自觉,永不懈怠的精神状态和一往无前的奋斗姿态,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中,贡献我们的智慧和力量。

第一,实现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行动指南。坚持以这一重要思想为指导,是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实现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要求,是哲学社会科学始终沿着正确方向前进的根本保证。

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首先要在学懂、弄通、做实上下功夫,在学深悟透、做好研究阐释上下功夫,真正做到往深里走、往心里走、往实里走,切实将这一重要思想转化为清醒的理论自觉、坚定的政治信念、科学的思维方法,做到学思用贯通、知信行统一。坚持用这一重要思想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各项工作,将其贯穿到学科建设、课题研究、学术交流、成果评价、教材编写、课堂教学的各个环节,切实提高运用这一重要思想指导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实际能力。要深入回答人们关心的深层次思想理论问题,进一步把理论研究和理论阐释引向深入,努力推出有思想穿透力的精品力作,书写研究阐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学术经典,展现21世纪马克思主义在世界范围的真理伟力。

第二,实现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必须坚持以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深入研究回答现实课题,着眼解决现实问题,才能更好实现自身价值。实现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坚持以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为主攻方向,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着力提升智库建设水平。推动国家亟需、特色鲜明、制度创新、引领发展的高端智库建设,坚持高端定位、凝练主攻方向、突出专业特色、注重成果质量,增强理论和政策创新能力,努力推出原创性研究成果。要坚持问题导向,聚焦我国改革发展面临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围绕国家重大发展战略需求,加强前瞻性、针对性、储备性政策研究,推出更多对政策制定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事业发展有重要推动作用的优秀成果。当前要围绕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来确定研究的方向和重点,为把握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多献务实之策,更好服务于党和国家科学决策,更好服务于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

第三,实现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必须牢固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为什么人的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根本性、原则性问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为谁著书、为谁立说,是为少数人服务还是为绝大多数人服务,是必须搞清楚的问题。我们的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党,我们的国家是人民当家作主的国家,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我国哲学社会科学要实现高质量发展,就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研究导向。理论源于人民,理论为了人民,理论属于人民,脱离了人民,哲学社会科学就不会有吸引力、感染力、影响力、生命力。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要坚持人民是历史创造者的观点,树立为人民做学问的理想,自觉把个人学术追求同国家和民族发展紧紧联系在一起,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依靠人民创造历史伟业。努力做大学问、做真学问,做人民真正需要的学问家,努力多出经得起实践、人民、历史检验的研究成果,努力成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

第四,实现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必须着力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能力和水平。创新是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永恒主题和不竭动力。学术原创能力是哲学社会科学的核心竞争力,是推动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点、着力点。哲学社会科学能不能形成中国特色,能不能影响世界,归根到底就看有没有这样的原创能力。提升原创能力,要强化主体意识,抓住原创这个关键,坚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充分体现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要融通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等古今中外各种学术资源,从中汲取学术创造的有益思想养分,在守正出新中提升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造力,不懈追求真理、探究规律。

提升哲学社会科学的原创能力和水平,必须树立高度的理论自觉和理论自信,保持应有的学术追求和学术担当,必须坚持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用中国实践丰富中国理论。要强化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根据新的实践,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着力提高学术品质、学理厚度,提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创新能力和水平。

第五,实现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必须筑牢哲学社会科学的人才支撑。“十四五”时期要深化改革,特别是要在人才建设机制、学术评价体系、成果考核体系、保障支撑体系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上实现突破。要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深入实施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工程,重视和加强高素质人才队伍建设,着力发现、培养、集聚一批有深厚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学贯中西的思想家和理论家,一批理论功底扎实、勇于开拓创新的学科带头人,一批年富力强、锐意进取的中青年学术骨干,造就一支立场坚定、功底扎实、学风优良的哲学社会科学人才队伍。哲学社会科学人才培养要求高、周期长,要遵循人才培养规律,有长远的眼光,下长久的功夫。要优化人才结构和布局,加强中青年人才培养和储备。加强对基础学科、冷门学科人才的扶持,加强外向型学术人才培养。引导科研人员立志做大学问、做真学问。推动形成崇尚精品、严谨治学、注重诚信、讲求责任的优良学风,营造风清气正、互学互鉴、积极向上的学术生态。要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努力形成优秀人才不断涌现,创造活力竞相迸发的生动局面。

第六,实现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全面领导。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实现哲学社会科学高质量发展,必须加强和改善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要不断提高政治站位,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要统筹管理好重要人才、重要阵地、重大研究规划、重大研究项目、重大资金分配、重大评价评奖活动,增强哲学社会科学发展能力。要强化党性原则,牢牢把握意识形态工作正确方向。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土尽责,既要坚持正面宣传,也要敢于“亮剑”,更加自觉地担负起巩固马克思主义理论阵地的责任。要坚持正确区分学术问题和政治问题,不把一般性学术问题当成政治问题, 也不要把政治问题当成一般的学术问题,既不能搞“泛政治化”,也不搞“去意识形态化”。要加强政治引领,确保哲学社会科学的领导权始终掌握在忠诚于党、忠诚于人民、忠诚于马克思主义的人手里,确保哲学社会科学始终沿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前进。

责任编辑:吴成玲校对:刘宇同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