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领航文化科技融合发展

北京领航文化科技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 G305; D616[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0529-1445(2022)04-0062-04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的到来,以移动互联网、数字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为代表的前沿科技与文化加速融合,显著提高了文化产品的更新换代速度,使得文化产品和服务业态不断创新,文化科技融合成为引领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途径。所谓文化科技融合,是指来自文化科技方面的要素相互作用、相互渗透并创造更大价值的创新过程,最终形成文化与科技互相包容、互相促进、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整体状态。文化和科技的关系存在一荣俱荣、一毁俱毁的共生性。北京近年来在促进文化科技融合方面成效斐然,在科学技术的支撑引领下,文化产业正在成为首都高精尖经济结构的增长极,文化科技融合正在成为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新引擎。

文化与科技融合的重要意义

文化科技融合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有力支撑。近年来,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通过提升文化实力和竞争力,在国际竞争中寻求主动地位。科技承载着知识和文化传播的使命,丰富了文化传播手段和表达方式。坚持以文化为内容、以科技为手段,推进文化与科技深度融合,有利于提高文化的感染力、传播力和影响力,增强我国社会公众的文化自信,从而促进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增强。

文化科技融合是科技创新发展的重要动因。文化是科学技术的底蕴,是培育先进科技的土壤。科学技术的持续发展需要社会为之提供适宜的文化环境。纵观科技发展史,往往是在文化、观念有所突破时才会引发科技革命;反之,文化、观念的落后,则会导致科技的落后。文化与科技的融合不仅拓宽了文化的边界,丰富了文化的内容,也为科技发展提供了更全面的视野和更广阔的应用空间。

文化科技融合是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引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提出,要推动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文化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意味着要加大文化产业的创新力度,促进文化产业结构更加合理、文化产品和服务质量更加优质,从而创造出更大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文化产业发展实践证明,文化科技融合改善了文化生产和传播工具,提高了文化生产者的创意水平,丰富了文化产品的内涵与品质,优化了文化产业内部结构,促进了新业态、新产业的形成,极大提升文化产业的创新效率,是实现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导向。

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需要高度重视科学技术对文化产业的生产制作、呈现、服务、传播等各层面各环节的支撑引领作用,以科技赋能文化产业创新发展,实现以文化科技融合引领首都高质量发展。

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特点和优势

北京具有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基础条件、政策环境、技术优势和市场潜力。

基础资源条件优越。北京的高等院校、科研机构数量以及研发投入和发明专利产出均居全国之首。作为拥有3000多年建城史、860多年建都史的世界历史文化名城,具备全国独一无二的传统文化资源和现代文化资源。这些丰富的科技和文化资源,为文化科技融合发展提供了不可多得的先决条件。

政策环境日益完善。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先后出台了促进文化创意产业的一系列政策和规划。2018年,北京市政府印发《北京市促进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若干措施》,内容涉及扶持重点企业发展、加强示范基地建设、提升文化创意设计服务发展水平、推动传统文化领域科技运用升级、促进文化科技融合新兴业态发展等10个方面。2020年4月发布的《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中长期规划(2019年—2035年)》,将“发展文化科技融合新业态”列为一项重要内容,提出“依托首都丰富的文化科技资源优势,加强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推动新技术、新产品、新装备在文化领域的示范应用”“加快推进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开展市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工作”,进一步明确了文化与科技的融合方向。

网络信息技术发展优势明显。以大数据、智能化、移动互联网、云计算为代表的新一代网络信息技术与文化创意全面深度融合,“互联网+文化”的发展优势充分体现。在数字传媒领域,移动新媒体、数字出版、网络出版等一批新兴文化科技融合业态发展势头良好,特别是动漫游戏产业发展迅猛,初步形成创作、研发、出版、运营、发行一体化产业链。在文物与博物馆领域,信息技术与经典文化相互赋能,激发出巨大的文化创意市场潜力。

涌现出一批文化科技融合的领军企业。2019年,科技部评选出的16家单体类“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有4家在北京。北京现有14家文化独角兽企业,占全国的56%。头部企业高度集聚,涌现出爱奇艺、利亚德、新华文轩、中影集团、完美世界、歌华有线、蓝色光标等一批文化科技融合企业,涵盖了短视频、动漫、游戏、影视、音乐等数字文化产业的核心领域,标志着北京已成为全国文化科技融合行业高地。

文化科技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创新发展。2019年,北京市4000多家规模以上文化产业法人单位实现收入12849.7亿元;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占北京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保持在10%左右,占比居全国首位。影视、创意、数字等领域引领全国产业发展,全市文物艺术品成交额占全国6成以上,影片产量和版权登记数量占全国近4成,创意设计服务业收入和广告经营额约占全国四分之一。科技塑造文化新业态,促进文化新业态在疫情防控常态化条件下逆势上扬。2021年12月,北京文化产业发展白皮书发布。白皮书指出,2020北京“文化+互联网”企业实现营业收入8952.1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文化企业营业收入的59.9%。文化产业结构呈现高端化创意化特点。根据《文化及相关产业分类(2018)》统计口径,北京有9成文化企业从事新闻信息服务、内容创作生产、创意设计服务、文化传播渠道、文化投资运营、文化娱乐休闲服务等文化产业核心领域,产业高端化特征显著。与数字技术、互联网+等紧密相关的新领域、新业态、新模式蓬勃发展,带动全市文化创意产业转型升级、提速换挡。

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体制机制有待完善。目前存在着人才、资本、技术等创新资源流动不顺畅,文化产业管理权责交叉或不明确等问题。此外,文化部门与科技部门之间存在明显的业务界限,阻碍着文化科技的有效融合和整体发展。

科技对文化产业的支撑作用尚未充分发挥。文化科技成果供给不足,原始创新成果和集成创新成果均较为缺乏,对于信息技术、人工智能、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应用处于较浅层次,文化产业发展所需核心技术、软件系统尚未形成成熟的科技支撑体系。同时,文化企业与科技企业的对接渠道不畅通,提升产品体验的技术手段较为缺乏。

文化企业创新能力急需提升。除软件与信息技术服务行业外,多数文化科技融合企业在研发设计、生产和营销等环节都还在使用传统技术,融合深度不足,融合创新产品梳理较少。据统计,2018年,北京市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共150739个,拥有文化及相关产业专利授权总数8026件,在总体数量上居于前列,但从平均每个文化及相关产业法人单位拥有专利授权数来看,北京为0.053件,低于全国平均水平0.068件,与广东省(0.168件)、上海市(0.117件)、浙江省(0.101件)等地的差距明显;规模以上文化制造业企业有研发活动的数量仅为31家,企业研发投入强度(研发投入/主营业务收入)0.85%,低于全国平均水平(1.30%)。企业研发实力相对不足,导致文化和服务跟踪模仿多,领先的原创性产品较少,缺乏具有较高科技含量和北京特色的品牌文化产品和文化IP。

政策支持还应加强。税收优惠政策系统性、稳定性、激励性不够强,一些临时性的政策举措需要通过相关政策来固化和规范。当前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政策对文化企业而言门槛偏高,作用有限。金融扶持政策缺乏针对性,现有“投贷奖”资金规模和受惠企业数量与北京文化企业整体融资需求尚有差距。此外,文化科技融合的统计体系不完善,难以全面摸清产业发展现状。

产业生态尚需优化。从法制环境来看,文化科技融合产品在知识产权尤其在著作权和商标权保护方面的力度尚需加强。从融资环境来看,文化科技融合企业的资产类型多以商标、版权、著作权、专利技术等轻资产知识产权为主,与传统授信“重抵押”的风险控制模式相悖,企业“融资难、融资严、融资少”的问题依旧突出。从人才环境来看,缺乏文化创意、文化投资、文化管理、文化科技研发等方面的高端人才,缺乏既懂文化又懂科技的跨界人才,缺乏文化人才与科技人才两类人才交流互动的平台。从社会环境来看,尊崇和鼓励文化科技融合创新的社会氛围还不够浓厚。

促进北京文化科技融合发展的对策建议

完善文化科技融合体制机制。提升文化科技融合工作系统性,统筹中央和地方文化资源和科技创新资源,促进文化与科技相关部门的沟通交流,探索建立跨部门、跨区域、跨领域、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文化科技融合新机制,建立文化与科技融合联席会议制度,强化全市文化科技融合工作相关事项的统筹协调。

培育和鼓励文化企业开展科技创新。设立北京市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专项扶持基金,鼓励企业开展文化领域前沿技术和核心技术研究,积极推进数字技术、5G技术、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人工智能、新材料、虚拟现实等高新技术集成创新,注重其在文化领域的转化应用,推动文化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业态创新。支持龙头企业和研究机构研究、制定文化领域国际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地方标准等。

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健全资金投入机制,通过设立加强财政、税收、金融等手段的综合运用,引导资金有序进入文化科技融合产业领域。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完善著作权、专利权、商标权等知识产权法制体系和保护机制。支持文化产业与信息技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在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开展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企业认定试点工作,对认定企业给予一定比例的税收优惠。

优化文化科技融合产业发展生态。完善跨界交流、分享和协同的公共数字文化服务体系,整合文化信息资源,建设统一服务平台,优化网络服务环境。继续推进中关村国家级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建设,加快制定北京市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认定管理办法,鼓励各区根据实际建设和完善文化科技融合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平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支持文化科技融合企业、园区与高等院所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培育扶持一批文化科技创新的领军人才。

(本文是北京市财政资金2019年度支持项目“面向高质量发展要求的北京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研究”〈项目编号:PXM2019_178216_000005〉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M]. 北京:人民出版社,2021.

[2]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决定召开十九届五中全会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 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主持会议[N].人民日报,2020-07-31.

[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0.

[4]中共北京市委关于制定北京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N].北京日报,2020-12-07.

[5]王大鹏.用融合提升文化软实力和科技硬实力[N].光明日报,2019-09-05.

[6]范周,祁吟墨.深度融合,守正创新:助推新时代中国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J].出版广角, 2019,(9).

(作者简介:伊彤,第十三届全国人大代表,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所长、研究员;江光华,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创新发展战略研究所副研究员)

责任编辑:王梓辰校对:刘佳星最后修改:
0

精选专题

领航新时代

精选文章

精选视频

精选图片

微信公众平台:搜索“宣讲家”或扫描下面的二维码:
宣讲家微信公众平台
您也可以通过点击图标来访问官方微博或下载手机客户端:
微博
微博
客户端
客户端
事业单位事业单位标识证书 京公网安备京公网安备 11010102001556号